聲明以下全部是浩哥查資料了解,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點,喜歡的就關注下一起互相探讨交流。
哈尼族
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遊牧于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後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後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诏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後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内的哈尼族總人口數為1660932人。
哈尼族的房屋建造都是依照傳統,根據祖先傳下來的軌迹進行的。找地基、備料、破土、下腳石、立柱、門向位置以及屋内布局、擺設等一套程序,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居與建築風格。哈尼族村址的選擇頗為講究,要求該處必須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村寨依山而建,背後是山林,山環水繞,梯田密布。民居有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幹欄房等形式。瓦房頂均為懸山式。
草房頂有兩面坡和四面坡兩種。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哈尼族建築為北土掌、南幹欄。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建築,不同地區哈尼族的房屋樣式不同。紅河及墨江的哈尼族平頂土掌房較為普遍,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點。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曆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還有“裡瑪主”節、“捉螞蚱節”等。
哈尼族的主食是大米和包谷,逢年過節,他們還喜歡吃糯米飯和糯米粑粑。墨江、普洱一帶的哈尼族用當地出産的紫米和糯米舂成粑粑,柔軟味香,富于營養。 哈尼族還喜歡吃谷花魚,谷花魚頭小體肥,肉厚刺軟,肉質鮮 嫩,因生長在山區稻田中,吃稻田中抖落的谷花而得名。每年的谷秧栽插後,将魚苗放入田中,讓其自然生長,秋收時放水捕撈。這種魚大的有半斤多,小的也有二三兩,吃時拌以花椒、香蓼、薄荷、生姜、皮菜等佐料,味道鮮美。墨江哈尼族在飲酒時,喜歡用油炸螞蚱下酒。螞蚱是蝗蟲的别稱,哈尼人抓來體形碩大的螞蚱,放在水中輕輕漂濾過一道,剪去觸角和小爪,晾幹後放入滾油鍋内清炸,待螞蚱炸得呈現微黃色時,撈出盛碟中,拌上香蔥、陳醋、油辣子、花椒粉等佐料,味道香酥鮮美。紅河州一帶的哈尼族喜歡吃雞,以雞待客時以雞頭作為最高敬意獻給客人。在給客人添最後一碗飯時,要有意識地再加一些,表示吃了這樣的飯後,明年就會獲得更大的豐收。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谷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着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态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标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斓,制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禁忌
1、禁止砍伐龍樹和将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
2、祭祀龍樹期間,均不許從山上帶樹枝或者其他綠色的東西進入村寨;
3、忌諱羊日、豬日、鼠日勞動,以為可以免災;
4、如産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内;
5、進村時不能披着衣服;
6、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等。
以上就是簡單的布哈尼族介紹。其實浩哥一是想宣傳中華民族文化,二是想讓大家到各地遊玩時注意當地人的禮節。
喜歡浩哥的請點擊關注浩哥,留言和浩哥一起交流我國的民族文化。
本文由民族文化傳播賬号發布,2017年9月14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