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趣話
廬江方言詞語
01
Dialect
人五人六
廬江方言口語裡有“人五人六”一詞,在大的方言區域内,該詞也出現在老北京方言俗語中,其意思是“裝模作樣、假正經”的意思,而在江淮官話的廬江片裡,其所指的涵蓋面卻大了很多,兼有“人模狗樣”“盛氣淩人”“得意忘形”“恃強淩弱”等語境的表示。也就是說廬江話裡的“人五人六”在日常口語表達中,意象更是生動傳神,韻味豐富。
那麼“人五人六”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河北青年報》曾刊有韓旭的文章《人五人六的來曆》,認為“‘人五人六’中的數詞‘五’和‘六’跟數量并無關系,‘人五’可能是‘人物’的諧音,單說‘人五’兩字顯得單薄,再湊上‘人六’才順理成章”,也就是說,“‘人六’也許是搭配來的,隻是為了湊足音節,并無實際意義。”然而,筆者通過對該詞的民間走訪調查認為,江淮官話中的“人五人六”來曆恰恰和上述内容相反,其中的數字才是構成該詞語、詞義的基礎。
這裡首先要提到先前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轎子”。轎子最早是由車演化而來,起初隻是作為山行的工具,後來逐漸擴延,走平路也用它來代步,稱為“肩輿”。其在種類上有官轎、民轎、喜轎等區分,在形式上有人擡和牲口擡的不同,但大多以人擡為主。封建社會嚴苛的等級制度下,轎子在使用上同樣有着嚴格的級别規定,《明會要·輿服上》載:“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到了清朝還規定,三品及以上官員,在京時轎夫四人,出京時轎夫八人,而“八擡大轎”在民間通常也用于新娘出嫁,所以基本上乘坐四人擡的轎子多為有頭有臉的官宦富貴人家,四個轎夫加上轎中主人合而為“人五”,有時額外增加一個攙扶主人上下轎的伺轎之人便成了“人六”,當然,如果當官不為民做主,欺下谀上,或者富甲一方卻為富不仁,加上鳴鑼開道、招搖顯赫等擾民行為,不被百姓譏諷為“人五人六”才怪呢。
另外一種說法是,“人五人六”源自江淮間的民間遊戲“推牌九”。牌九中,一對紅八俗稱“紅人”“人牌”,它們與任何一個七的點數相配則為“人五”,俗稱“狠人五”,而兩個黑八(俗稱夾八)與“紅人”組合則成了“人六”,按照遊戲規則,“人五”“人六”組合僅比不過天(十二點)、地(兩點)牌組合出的“天五、地五”“天六、地六”,其他任意牌點組合出的五點、六點都得臣服于“人五”“人六”,引用到生活中,也就是說被稱作“人五人六”的人物,也不是簡單的泛泛之輩,必有一定的後台勢力和關系背景,諸如官府的幕僚,大戶人家的管事府丁等,這一幕在本土廬劇和黃梅的戲曲劇情裡通經常有淋漓盡緻的刻畫。
在牌九術語中,還可找到一句和它對峙呼應的話,如:“别看他整天人五人六的,我偏天杠不睬你九點,看他能咋樣。”
縱上不難看出,該詞算是個較徹底的貶義詞,當我們在生活中每每提到或遇到,可多想想和其相對立的“寵辱不驚”“彬彬有禮”“不驕不奢”等詞語,以修煉自己正直坦蕩、大度寬厚的為人處世情操。
02
Dialect
洋不三廣
服飾語言、形态另類怪異,别于常人,或處事言行嘻嘻哈哈、散漫放縱、不成體統的樣子,廬江方言裡常稱之為“洋不三廣”,也有變音作“洋麼三廣”等。和其相近的俗語有“洋不洋廣不廣”等。
“洋不三廣”一詞可分開解讀。洋,洋貨,洋氣。《新華方言詞典》解釋為“時髦的裝扮”,在廬江方言中多對“調皮搗蛋、穿着怪異不合群”人的形容,如“洋貨蛋”。不,本地方言發音中的語氣承接助用字,如同“嘎不流腥”“黑不溜秋”“酸不拉幾”“傻不隆冬”裡的“不”,主要起關聯和串接作用。三廣,目前通常認為是歸納了始于宋朝的“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行政管轄設置,即今天的廣東省、廣西省,元朝開始設立的湖廣行省。因“三廣”設立的管轄範圍内,近沿海,外籍人士和物品常見,一段時期内使用粵語方言居民也較多,發聲尾音偏長且重,和江淮官話存在不少的差異,加之嶺南地區迥然有别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因此常被呼之以“洋”。
今天看來,服飾語言上的“洋不三廣”已無可厚非,它們可算作對所處環境的适應,對新潮、前衛的效仿,對生活方式差異的接受。而為人處事上的“洋不三廣”則不可取,當誡之,因為要做好任何一項工作,其過程必須是勤奮、細緻、紮實和堅持。
- END -
往期精彩回顧
■廬江這項重點工作怎麼做?縣委書記提出了要求
■廬江這家企業拟被評為2018年度省級節水型企業,是你的單位嗎?
■廬江這位農技員獲省級榮譽稱号!為他點贊!
■踏春而行走進廬江,盡是百花吐新蕊、五彩争斑斓
作者/張彎
編輯/汪小桃
在看的親,麻煩點一下再走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