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司馬光後人在哪裡

司馬光後人在哪裡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5 07:46:30

司馬光後人在哪裡?提起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和曹沖、孔融一樣是年少成名的神童,一生也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而着稱,在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可說是閃耀千古然而,司馬光在政治上的保守和頑固也讓很多人非議,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甚至稱他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司馬光後人在哪裡?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後人在哪裡(為何後人稱他是大宋王朝的)1

司馬光後人在哪裡

提起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和曹沖、孔融一樣是年少成名的神童,一生也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而着稱,在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可說是閃耀千古。然而,司馬光在政治上的保守和頑固也讓很多人非議,明、清之際的大儒王夫之甚至稱他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

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 (公元1019年11月17日),司馬光出生于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史載司馬光在五六歲的時候,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将胡核去皮,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從此司馬光一生不敢再說謊。

有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孩子失足掉進水缸。大多數孩子見狀吓得跑走,隻有司馬光沒有驚慌失措。他靈機一動,找到一塊大石頭,對着水缸砸下去,水缸裡的水流了出來,失足的小孩也得救了。這事不知如何傳了出去,還有畫師特意畫了一幅《小兒擊甕圖》,一砸成名的司馬光在洛陽一帶有了小小的名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中進士甲科,簽蘇州判官事,做了一年多由于父母相繼亡故而丁憂。降服後,簽武成軍判官(滑州),任職兩年。後經連襟之父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在京城任官十年。至和元年(1054年),龐籍知并州兼河東經略,司馬光改并州通判。嘉佑二年(1057年)司馬光代龐籍巡視邊地,主張在麟州築堡失敗損兵折将,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并州,任職開封府推官。兩年後改修起居注、判禮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宋仁宗病逝後,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顼先後繼位,司馬光也在歐陽修的推薦下得到宋神宗的重用。宋神宗是個年輕氣盛的君主,對思想比較傳統的司馬光若即若離,更看重主張變法的王安石。

司馬光在政治上被後人視作強硬的守舊派,他幾度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雖然司馬光與王安石都是竭誠為國,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主張節流。王安石主要是圍繞着當時财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

宋仁宗曾問司馬光:“漢朝常守蕭何所定的法令不變,行得通嗎?”

司馬光回答:“豈止漢朝,假使三代的君主常守禹、湯、文、武的法令至今,依然可以。漢武帝把高帝的規章加以更改,使半個天下都是盜賊;元帝更改孝宣帝的治政法令,漢朝從此衰落。從這些來看,祖宗的法令是不可以變的。”

大臣呂惠卿說:“先王的法令,有一年一變的,比如正月天氣剛暖和,在樓阙上公布法令就是這樣;有五年一變的,巡守考察制度就是這樣;有三十年一變的,刑罰一世輕一世重就是這樣。司馬光的話不對,他不過是藉此諷刺朝廷。”

司馬光回答:“在樓阙上公布法令,是公布舊法。諸侯變動了禮樂,王的巡守就會誅殺他。國家新建時對犯錯的人會使用輕的刑罰,國家發生動亂時會使用重的刑罰,這是一世輕一世重,不是變更。更何況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破了就修理,沒有重大破壞就不要重新建造。”

呂惠卿一時語塞,無法回答,改用别的話诋毀司馬光。

談到變法的核心青苗法時,司馬光說:“平民放債取利息,尚且以此蠶食貧困戶,更何況官府催督讨債的威風,這是侵害百姓!”

呂惠卿說:“青苗法,願意借就貸,不願的不強迫。”

司馬光對峙道:“百姓隻知道借債時的好處,不知道還債時的害處,不光是官府不強迫,就是富戶也不強迫。從前太宗平定河東,設立籴法。當時米價一鬥十錢,百姓樂意和官府交易。之後,物價貴而不取消籴法,就成了河東世代的災難。臣恐怕将來的青苗法,也會像這樣。”

皇帝問:“那建立糧倉買米如何?”衆人都起身回應,司馬光說不可。

呂惠卿說:“如果能從百姓手裡買米一百萬斛,就可省去東南的水道運糧,可以用這錢供給京城。”

司馬光說:“東南錢很缺而米很多,現在不去那裡買進米糧,卻用水路運錢來,放棄那裡有的,取那裡所沒有的,農民和商人都會受到傷害。”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看到好友範鎮因上書批判王安石而被罷官,憤然上疏為範鎮鳴不平并上疏請求外任。熙甯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在這段悠遊的歲月裡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這部書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的皇皇巨著,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絕非憑他一己之力能夠完成,除了司馬光,劉恕、劉攽、範祖禹三位鴻儒帶領着幾十位文人,夜以繼日,費盡心力,劉恕甚至在書未完成時就因過度勞累而去世。宋神宗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自為之寫序。司馬光的暫時蟄伏換來一部史學巨著。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後,王安石少了最有力的政治支持,再加上掌權的高太後向來反對變法,王安石的變法無法繼續。司馬光被召回京城,再次獲得重用。

據說,他在回京路上受到百姓的夾道歡迎,畢竟他一直非常關心民生。

重新掌權後,司馬光壓抑十幾年的心情獲得徹底釋放,展開最為後人诟病的廢除各項變法的舉措。他還大規模重新啟用反對變法的官員,并打壓變法派官員,被視為宋朝後來黨派紛争不斷的開端。

變法的舉措遭到全面廢除,王安石無法接受,不久後郁郁而終。面對“政壇之敵”的離去,司馬光痛哭流涕、悲傷不已,幫忙厚葬了王安石。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享壽六十六歲。“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緻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挂象,飯食必祝”。高太皇太後命葬之于高陵。

然而,宋徽宗把元祐年間反對将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等舊黨309人,列為“元祐奸黨”,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以示後世,這些碑叫作元祐黨人碑。

縱觀司馬光的一生,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朝在多次對外戰争中敗北,隻能與遼夏給予歲币以換取和平,國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之境地,司馬光仍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但除盡罷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所以總的來說司馬光适合為儒而稍不适為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