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大衆臉”就是臉型大衆到沒有辨識度的貶義詞。在車圈,能玩這個套路的品牌,還是大衆品牌,我們也不難看出大衆系車型的用心,用“套娃臉”來捕獲民心。所以大衆車就有了“大衆車懂中國人”、“得大衆者得天下”的俗話。今天,公社君就來給大家回顧一下“大衆臉”的進化史。
// 方頭、千禧時代
開頭,我們從引進國内的桑塔納(B2)、捷達(A2)開始,在80年代,大衆就通過“市場換技術”合資了上海大衆(現上汽大衆)、一汽-大衆引進了這兩款車,方頭、方燈、方車身,配上黑色的保險杠、防擦條,十分的大氣。
90年代中,在大衆巴西的協助下,國産的桑塔納2000登場,雖然仍舊是基于普桑B2車架所打(lā)造(pí)。但流線的設計,比起普桑更加省油。霸氣的前臉,成了有地位的人的喜愛。
随後的2000年,MK4高爾夫(1J)、B4帕薩特前(tào)臉(wá)的捷達(A2)等,大衆全系以新的面貌登場。雖然設計元素接近,但是不論是“高級”的B5帕薩特,還是“捷達”,都有了辨識度。
寶來(MK4的捷達)、“四眼”波羅(9N)、高爾(GOL)、開迪、途安、速騰、邁騰等悉數到來,大衆家族旗下車型逐漸豐富。特别是中網與下散熱格栅聯通改款的“大衆臉”更是讓人難忘。
△ 四眼9N前期波羅
△ 9N3後期波羅
△ 圖為B6車架R36帕薩特,僅供參考
// “套娃”時代
“套娃”的轉折點從高6開始,自大衆名設計師Walter de Silva掌舵設計後,大衆PQ35平台大改款,家族化設計逐漸蔓延到了速騰、帕薩特、朗逸(朗行)等車型,甚至A2平台的“捷達先鋒”也難逃套娃元素,之後大衆車型開始變得“傻傻分不清”了。
大家還記得2011款速騰登場的廣告嗎?女主角以為男主角買了帕薩特,一記平底鍋甩過去,結果才發現原來是新款速騰,純屬一場誤會!
(恕公社君直言: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輝騰上,因為太像帕薩特,被當成爛車的尴尬時有發生
)
(輝騰:我更慘咯,我被你們當帕薩特,555……)
不過,有兩款同是Walter de Silva設計的PQ35平台車型逃過了一劫,這兩款車分别是尚酷與甲殼蟲。因為這兩款車的大衆标是鑲嵌在引擎蓋上的!可惜這兩款個性的大衆無緣MQB平台。
// 模塊化與電氣化時代
大衆宣布引擎布局模塊化,随着淩渡的登場,大衆也逐漸放棄“套娃”戰略。部分大衆車型仍沿用“多條橫”的小中網(GTI、GTS用蜂窩),辨識度也在慢慢回來。
MLB平台的途銳來了以後,帕薩特、朗逸車型的改款或者新款,用的就是“大标大中網”,逼格拉滿。其餘的基本都是“小标小中網”。相反,CC用的是“小标大中網”。
随後,大衆燃油車系進入“EVO時代”,也宣告了大衆向電氣化時代進發。基于大衆模塊化平台再延伸,出來了一個MEB電動化平台,電動ID.系列問世。就連EVO時代的大衆燃油車(包括高爾夫8),配上IQ. Light 貫穿中網的車頭燈,也有一點ID.的影子。
// 寫在最後
從方頭,到現在的ID.元素,大衆靠“皮實耐造”、“套娃”、“低調奢華”等深入民心,做到了“得大衆者得天下”,對于漏掉的車型,公社君表示誠摯歉意。大家喜歡哪個時代、哪款車型的“大衆臉”呢?評論區留言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