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濟南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設

濟南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06:15:55

都知道地形地勢是造成濟南冬天霧霾多發的主要原因,何不打開幾條城市風道加快空氣流通?

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8月23日,濟南市規劃局就發布了《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并征求社會公衆意見建議。

濟南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設(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征求意見建議)1

“根據資源禀賦和環境承載能力,《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重點圍繞城市風環境和熱環境的研究基礎,科學構建通風廊道,并制定相應的管控策略,以改善城市風環境,促進空氣流通更加順暢,緩解霧霾,并減輕熱島現象,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同時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濟南市規劃局相關人士表示。

記者看到,此次規劃的研究範圍分為兩個層次:一級廊道研究範圍為濟南市市域範圍;二級通風廊道規劃範圍為濟南市中心城區和章丘中心城區。

因濟南城南入群山,北倚地上黃河,地形呈淺碟狀,冬季夜晚由于山坡散熱快,冷空氣循山坡下沉到市區,市區原來的較暖空氣被冷空氣擡擠上升,往往會出現“逆溫”現象,導緻污染物難以擴散。而通風廊道構建可以使濟南空氣流通更加順暢,并緩解熱島效應,是對城市帶狀結構的“揚長避短”。

結合通風潛力評價對濟南市現狀通風進行識别,研究結果顯示,現行規劃沿主要河流(黃河、小清河、玉符河等)可形成部分天然廊道,同時沿鐵路、城市快速路可形成部分人工廊道。但是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建成區内部主要河流水系兩側設置寬度不小于15 米的綠化防護帶,加上河流自身寬度,城市内部的多數河流難以滿足通風廊道的寬度要求。

結合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築物信息,按照“增強南北、順應自然,貫穿東西、分割熱島,合理分級、優化系統,适度均衡、均好環境”的構建策略,《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提出:構建一級廊道三條,分别是黃河、玉符河和東巨野河;構建關鍵二級廊道四條,分别是小清河、順河高架—趵突泉路—廣場西溝(舜耕路)、大辛河—龍鼎大道和經十路;構建一般二級廊道七條,分别是膠濟鐵路線、北大沙河、臘山河(臘山河西路)—京台高速、繞城高速、楊家河、繡源河和章丘東側廊道。

研究成果還分别從廊道和城市層面提出管控措施。在廊道管控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一級通風廊道寬度為1km 以上,二級通風廊道寬度為 120m 以上;一、二級通風廊道應由綠地水體林地或開敞空間(道路、高壓走廊等)組成,但允許存在低密度、低矮建築,建築物寬度、高度在距地面十米高度内,通透面積率低于 10%。同時,一二級廊道周邊 500m 内盡量增加地塊内綠地,保證綠化覆蓋率在 30%以上。

濟南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設(濟南市通風廊道構建及規劃策略研究征求意見建議)2

研究成果強調,構建通風廊道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城市修複改善。濟南市建成區多條二級通風廊道現狀寬度低于120m,或存在“卡口”區域,在城市更新、修複時進行管控,将建築用地改為綠地公園或者公共廣場等開敞空間。此外,還應制定城市通風廊道管控導則,納入城市設計和控規标準體系中,建立城市設計中的空氣流通評估體系。

在城市管控方面,研究成果提出,應強化南北向高度分區管控,順應山水格局。合理控制高層建築布局,宜将城市高層建築組團布局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及現狀中心城區的北部),且距離黃河1km 以上的區域。落實“南控”策略,加強城市内部山體周邊建築的管控。靠近山體區域宜布局建築密度和高度較小的功能組團。

同時,強化城市内部組團分區管控,呼應廊道格局。避免連續布局高層建築,應點狀布局,建築相互關系宜前後、高低錯落排放,形成通風路徑。不宜在城市次幹路級别以上的十字交叉路口建設高大建築,以便為垂直于主導風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風的條件。合理控制高度分區,廊道周邊的城市建築布局建議與通風廊道形成互為呼應的格局。靠近廊道的區域建築盡量低矮,以保證通風條件,并強化風廊效應。

此外,研究成果還提出,建設沿黃河濕地公園群,串接南北冷源。在南北向二級廊道與沿黃河一級廊道的交彙之處,布局大型濕地公園,有利于營造山——水之間的空氣對流,串聯南山北水冷源,強化南北向風。建議先行區規劃過程中,在各個城市組團之間保留大尺度的複合型廊道,通過廊道與黃河的聯通,建立城市與黃河的聯系,确保生态系統的連續性。加強黃河北岸先行區與黃河南岸城市通風廊道的銜接,共同保護黃河一級通風廊道,并延伸多條南北向二級廊道。

記者 晁明春

[編輯: 張珍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