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球迷們最不願意回憶的一屆比賽,畢竟,中國男籃在這屆比賽中一場未勝,老将王治郅也的奧運會之旅也未能善始善終,鄧華德和管理層的某些行為更是讓我們至今無法釋懷……
但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在這屆大賽上熠熠生輝的兩個名字:王仕鵬和易建聯。
一、黃金一代同時處在巅峰的情景很難重現在本屆奧運會開始前,外界甚至于國家隊内部對球隊的前景還是充滿期待的,部分原因是:2010年的世錦賽,中國男籃雖然最終折戟于16強,但在多數比賽裡能夠和歐美強隊戰鬥到最後一節。此番随着朱芳雨的回歸,易立、丁錦輝等人的加入,中國男籃在理論上是能夠提升自己水準的。
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國家隊主帥鄧華德也沒有把自己口中那個“應該去打冰球”(冰球防守時可以把人換下來)的希望之星放入12人名單,轉而選擇了張兆旭這種能在防守端起到一定作用的球員。從事後的角度看,當時外界和球隊内部的這種看法是過于樂觀的。
一方面,某些強隊在2010年根本沒有派出最強陣容參與比賽,到了級别更高的奧運會,各隊基本是盡譴主力出戰的。從外部環境看,這是非常不利于中國男籃發揮的。
另一方面,2010年世錦賽中中國隊首發五虎同時在巅峰的情景是很難被延續下來的——孫悅在那之後的兩年處在了無球可打的狀态,隻能借助于國家隊集訓來尋找狀态;王治郅年事已高,想要維持兩年前那個水準是非常困難的;劉炜也很難再現2010年生涯巅峰時的水準,他的職業生涯開始走下坡路了;朱芳雨雖然得以出戰(2010年因為“傷病”缺席),但過多的傷病已經讓他淡出了首發陣容……
下面,我們就不妨結合實戰畫面看看中國男籃的進攻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二、中國男籃還是一支極度依賴内線的球隊簡單點,那是一支進攻極度依賴易建聯的球隊。
盡管姚明早在那屆奧運會開始前一年就已經宣布退役,中國男籃還是保持着姚明時代的進攻理念:把球交給内線,先從内線打起。而易建聯确實也是當時中國男籃進攻最強的球員,球隊讓他到一側去單挑是一種無可厚非的選擇:
可相比于姚明,易建聯的持球進攻能力還是有着一定差距的。他主攻的時候,很難像姚明那樣到更深的位置,所以隻能選擇距離籃下更遠的中距離跳投。像這種難度極高的跳投,易建聯有時也能命中: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性價比極低的出手方式。在某個準星極高的夜晚裡,我們确實無法估量這種方式的上限——易建聯首戰打西班牙拿下30分,其實就有中距離準星極高的因素。
好消息是,易建聯的運動能力是優于姚明的。至少在扛下大量球權的情況下,他會嘗試着自己運球突破沖擊籃下。那屆比賽裡,我們時常看到這種畫面:
壞消息則是,後面的對手會在遇到中國男籃時,會重點防範易建聯的這招。而且,随着比賽樣本的增加,易建聯在首戰中的這種中距離準星是很難維系下去的。更為不幸的是,易建聯在第三場小組賽中還不慎受傷,這直接導緻了中國男籃在最後兩場小組賽以潰敗告終。
最好的易建聯,卻被命運無情地嘲弄着:上天沒有賜予他100%健康的身體,更沒有給他搭配一個健康的王治郅。
彼時的王治郅,已經很難在奧運會這種級别的比賽之中打太多的低位背身了,他會更加傾向于在遠距離做一些跳投選擇。這種方式固然可以起到減少身體對抗、發揮出王治郅身高優勢的作用,但在本質上也是效率極低的出手方式(長兩分):
但是請注意,當時的王治郅以低效的方式扛下這部分球權并非壞事。原因在于:把王治郅換成其他球員,球隊的進攻隻會更差。
三、其他内線球員對于進攻的負面效應第二場小組賽,鄧華德把丁錦輝放入了先發陣容(應該是為了加強防守),名義上組成了一大四小的陣容。但是請注意,丁錦輝雖然是側翼球員的體型,但其實三分球能力并不會比王治郅強。
這個回合裡,中國隊在另一側的擋拆已經改變了對面防守陣型,劉炜的上提略慢,但總算給丁錦輝創造了一個小空位的機會。後者不投三分球轉而選擇了定點突破,随即被對方的協防幹擾:
如果丁錦輝去打一些主攻呢?這個回合裡,丁錦輝接到了易建聯的手遞手傳球之後再次選擇突破,然後結果還是這樣子:
如果說丁錦輝在進攻端至少還掌握一點技能,那張兆旭掌握的技能隻會更少。理論上說,張兆旭積極參與掩護,易建聯站定點去投中距離會是一種緩解這種現象的方式,可現實完全不是這樣。理由如下:
第一、中國男籃的擋拆手存在一定的缺陷。為了讓戰術打出更多的破壞力,中國隊隻能讓最好的内線易建聯去參與戰術。于是,張兆旭就站在了一個極為尴尬的拖空間位置,而他自己的傳球又存在問題:
第二、張兆旭自己又存在運動能力不佳和射術不好的問題。因此,他去參與戰術隻會讓進攻更為生澀:
當然,中國隊的擋拆效果不佳,更大的責任還是在外線球員身上。
四、陳江華是最好的外線持球手?前文已經提及,當時的劉炜已經沒有了2010年時的狀态。他打完擋拆的時候,時常在還沒改變對方防守陣型就開始傳球,這必然會讓擋拆的價值大打折扣: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孫悅身上。下面這個回合成功的原因是,掩護完下順的那名球員是易建聯,底角的王仕鵬也及時上提帶走了同側的防守人:
但是,光靠這種方式其實是很難把根本問題解決的,擋拆手最應該具備的兩項技能是持球投和突破終結,而傳球的作用相對沒有那麼重要。此時,我們就想到了一個人:陳江華。至少在某些比賽裡,我們是看到陳江華作為擋拆手所具備的技能。
這個回合裡,西班牙隊中鋒并沒有擴大自己的防區,陳江華随即用持球投回應:
這次和王治郅的一側擋拆,陳江華輕松突入籃下完成得分:
初看之下,陳江華會是那屆中國男籃的完美拼圖。但上面兩張圖被人忽視的背後現象是:
第一、陳江華的持球投能力在大樣本下并不出色。那場對陣西班牙的比賽可能有超常的因素存在,恐怕很難維系;
第二、要考慮對手的配置和臨場發揮。西班牙在防守擋拆的時候,會采取一種相對保守的策略(畢竟有雙中鋒),他們的部分球員也确實存在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因素。随着後續的對手采取更為激進的防守擋拆策略,陳江華打擋拆的價值就會下降。
而且,由于自己的體型偏小,陳江華在打擋拆時的突破終結會受到影響,他在那種環境之中可能也無法看到另一側的隊友。
這個回合裡,陳江華既無法看到另一側上提的朱芳雨,也無法在對方的幹擾下完成得分:
陳江華的确是那支中國男籃之中速度最快的球員,但當時的他已經很難靠着自己的速度強行推動反擊了。有他在場的時候,中國男籃的快攻頻率并不會明顯增加:
這個回合裡,澳大利亞其實已經采取了換防,陳江華在無法把球交到易建聯手裡的情況下,選擇了自己突破,然後這個回合就變成了王仕鵬在對方貼防下的高難度接球投(和王仕鵬自己沒有往球場另一側移動也有關):
五、隻能是王仕鵬
有了這麼多鋪墊,我們才會明白王仕鵬在那支國家隊之中的作用。
由于擋拆手無法頻繁改變對方陣型,球員必須在對方的貼防下完成接球跳投,而在那屆比賽之中,隻有王仕鵬能夠做好這一點:
由于自己的運控技術不夠好,王仕鵬打擋拆的價值也不高。但這個回合裡,易建聯手遞手發起了進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王仕鵬的運控壓力,幫助後者獲得了持球投三分的機會:
王仕鵬會嘗試着去打低位背身(盡量規避自己運控技術不好的問題),在要不到位置的情況下,王仕鵬轉而去投了一個難度極高的被貼防下三分球:
鄧華德在那個當時送了王仕鵬一個“Kobe Wang”的外号,絕非刻意吹捧自己的愛将。
六、荷戟彷徨但是,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常熟的那樣,2010年首發五虎同時在巅峰的情景是無法再現的,2012年的中國男籃隻不過靠易建聯和王仕鵬兩個人勉強撐起進攻的球隊。一旦易建聯也陷入傷病的困擾,中國男籃在進攻端就會雪上加霜。
“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句詩,可能适用在當時的易建聯和王仕鵬身上。
下期預告:12年奧運會回顧(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