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序曲短片中,以“二十四節氣”作為倒計時數字,從“雨水”開始,最終行至“立春”,給全世界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光流轉,歲月演進,通過對自然時間與農耕生産關系的精确把握,中國古人創造了“二十四節氣”這一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時間知識體系,形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的代表性标志。今年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那一天,我們迎來了第24屆冬奧會的隆重開幕。随着冬奧會精彩賽事的進行,第二個節氣——“雨水”也如期而至。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序曲短片中的“雨水”
“雨水,和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它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漸少了,雨漸漸多了。” 南京天正小學高級教師、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導師李華說。從2017年開始,李華和她的同事運營“節日你好”公衆号,在每一個節氣和傳統佳節到來之際,向學生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李華介紹,每年的“雨水”節氣,大多數是在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位置。北半球日照時間慢慢增加,日照強度增強,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日趨活躍,和北方冷空氣頻繁“過招”, 降雨自然也就漸漸多了起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雨水”節氣後,冰雪融化,風雪減少,雨水增多,草木萌發,春天回到了我們身邊。
雨水節氣 視覺中國 供圖
古人将每一個節氣分為三個物候,描述動物、植物、鳥類、天氣等随季節變化的周期性自然現象。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雨水”當然也有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李華介紹,這三候分别是說,到了“雨水”節氣,河面解凍,魚汛頻繁,水獺下水捕魚。捕到了魚,水獺舍不得一下子吃光,而是整齊地排列在岸邊,像陳列祭祀貢品一樣再慢慢食用;“雨水”過後五天,大雁成群結隊地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經過春雨滋潤,草木抽出了嫩芽,大江南北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生活在農耕社會的人們格外重視“雨水”節氣,适當的降水對春耕的開展和農作物的生長起到關鍵作用。農人通過經驗來預測“雨水”節氣後的天氣,形成了“雨水有雨百陰”“冷雨水,暖驚蟄”“春風化雨百日行”等民間諺語。
潤物細無聲 視覺中國 供圖
而在詩人的眼中,“貴如油”的春雨更有着浪漫氣質,洋溢着溫婉詩意,特别是在唐代和宋代,描寫春雨的名作佳句層出不窮。唐代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是長安滿城春色的勝景;杜甫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抓住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是成都春夜的生動描摹。值得一提的是,“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短片中和“雨水”節氣相配的詩句。
畫家筆下的杏花春雨江南
草長莺飛,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是最令人沉醉和迷戀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唐代韋莊《菩薩蠻》),“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代張志和《 漁歌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代杜牧《江南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代陸遊《臨安春雨初霁》),“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代徐俯《春遊湖》),“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明代楊基《天平山中》,“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朱自清《春》)……這些寫于揚州、湖州、南京、杭州、蘇州等江南城市的佳句,構成了一幅春意朦胧、水墨酣暢的江南煙雨圖,令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春雨貴如油。視覺中國 供圖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參照傳統的“數九歌”,“雨水”節氣橫跨“七九”和“八九”。李華提醒說,“雨水”預示着漫長的寒冷季節即将走到盡頭,但這段時間,盡管氣溫緩慢回升,但依然是一年中寒潮出現較多的時候。天氣冷熱不定,大家一定要防備“倒春寒”,多多注意保暖,做到“春捂防寒”。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于鋒
編輯: 王慧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