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事:
指結婚,娶親的前一日叫“下茶”,男方送聘禮并酒一壺,叫“寶平壺”,插鮮蔥苗,一定要選骈生的“子母蔥”苗。正式親之日,男方有“娶親”的人;女方有“送親”的人,這是男女雙方的全權代表,也是至尊上客。新婦要坐轎的(現在已經改為汽車)。到男方家後,有“下親”的(相當司儀)提鬥到轎前,鬥内盛(Cheng)着幹草(谷草)節,雜放紅棗和核桃,新婦下轎後,邊走邊撒揚草節和棗核;并唱說吉利的話。
新婦下轎前,先有三個婦女:一個“端胭脂盤”,盤内一個大圓白馍,上插鮮花并放脂粉盒,表示裝飾後下轎的意思。然後由兩個“攙親人”扶新人出轎。另有兩個“拉黃道布”的,各拿黃布一段,交互鋪地上,供新郎新婦踏走,叫“走黃道”。如此,引到堂前,行“拜堂”儀式,由“下親人”主持,禮畢,雙雙入洞房,要挂上窗簾,新夫婦“走(俗語,八字步慢走的意思)四角”,表示古禮新郎彎弓射四四方之意。
當晚,新夫婦要吃“對面飯”,親朋戲谑一番。第二日,女方親朋要來男家會宴,叫“原飯”也有稱“圓飯”的。第三日女方寫下請帖,新夫婦要回到娘家,叫“回門”,下午送走,要在日落前。娘家要給新夫婦拿“做伴馍馍”,慶示成雙成對。隔二、三日,女家請女婿和女兒叫“打當日”。再後,夫婦要到娘家“住對月”,一定要在雙月,單日請來,雙日送走。至此,大體婚事告一過程完結。
白事:
指喪事:亡者壽終正寝之後,設床,初奠。當晚大殓,入棺前要“開光”(以棉花洗亡者眼)。入棺後要在棺上“斬碗”。第二日晚要到五更前燒“雞明紙”(諧音方言明白之意)。過去講“排七”,逢死者七日,十四日…請僧道誦經,親朋初吊。
排七個七,第七個七叫“盡七”。排七後,擇日入葬,講究不逾年(不隔年入葬)。出殡前三日請僧、道、鼓手吹打,視家底兒而定。僧人念經要另立“佛堂”(在本族另一院内誦經)。講究誦讀成本佛經,晚上要“放焰(yan)口”(佛教故事:佛弟子阿難于夜三更見一餓鬼名焰口,謂阿難曰:“汝明日為我等百千鬼各施飲食……汝得增壽。”有《佛說救拔焰口餓鬼羅尼經》。俗傳向餓鬼施食使其超度為放焰口)。
道士也誦經,兼有各種法事名稱:有的和佛家同名,有的不同名而實際一樣,有的是佛家沒有的。大體佛事以誦經為主,道家以遊戲跑跳為主。茲舉道家法事如下:
遊蓮:襲取佛家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母入地獄,食物入口,即化烈火,佛作孟蘭盆以度其難。世俗道士以賺錢為事,胡亂雜作,先紮一紙做的“蓮池”,由花兒匠随意裱劄,飾以紙花,晚間,道士铙钹齊鳴,繞“蓮池”旋轉,興盡焚“蓮池”了結。
度橋:先架車轅數個,連成橋狀。作法時,道士在前,穿孝的在後,上下車轅,表示過橋。取東嶽有奈河,上有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故“奈何”之意。
走罡步鬥:罡,天罡即北鬥。攬辦喪事的道士,自備一大北鬥星圖布旗,作法時鋪地平面上,道士踩着星圖念經。
跑五方:選一廣場,四方及中央豎一彩紙糊的方鬥。一道士在前導引,金鼓铙磬齊鳴,還有旗、幡等儀仗,邊跑邊撒揚五谷麻麥。或疾或徐,從中央到四方走各種螺旋式盤桓形狀,實際是一種舞蹈。
擺十獻:用小碟盛放花、果、耳環、戒指等十種東西,由家屬中主祭者披麻戴孝捧盤托着這十個小碟,其餘“戴孝”的親朋在主祭者後邊。道士一面誦經,一面一碟一碟地取放在經案上。
玩花:道士裡有個“了事的”(頭領)坐在經案正中,其他道士分坐左右。那個“了事的”随口說唱(貌似相聲),就眼前事物,人的來往動作,編成順口溜。特别是多以婦女取笑,品頭評足。
點判官:實是放花炮。紮成判官狀紙鬼。内裝花炮。出殡前夕點燃。另,少數有點“活判官”的,雇人,身裹濕麻袋之類的保護層,蒙頭護面,裝作判官狀,将花炮架在背上點放。這在過去地主富豪為之,未免惡作劇。
出殡:也叫“發引”(引,繩。這裡和“绋”同義,拉棺的繩叫“绋”)。棺埋祖墳後,将亡者牌位送回,由長媳“接主”(主,牌位)。三日再到墳地祭奠叫“服三”。
婚喪大事之外,搬家要慶賀稱“喬遷”(《詩·小雅·代木》:“出于幽谷,遷于喬木。”)。慶賀搬房叫“暖房”。女兒出嫁後如蓋新房或兄弟分家,娘家一定要給“暖房”。有妯娌的,在“暖房”禮物上要争高低,互相攀比。
部分資料來源:大同知名文史學者 許殿玺(已故)、《大同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