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是一個令六國聞風喪膽的名字。無數的六國士兵死于白起的手下,最出名的就是那長平之戰。
按理來說,白起為秦昭襄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使秦昭襄王對他有所顧忌,也應該允許他安享晚年。
可是,在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就被秦昭襄王賜死了。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在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要求繼續進攻趙國,而秦昭襄王阻止了他。在這時候,白起應該就能料想到秦王對其已經有所猜忌了。那麼白起為什麼沒有趁機自立為王,反而心甘情願的回到秦國,以至于被秦王賜死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就和周平王東遷,三家分晉一樣,是足以改變曆史進程的事件。而這麼重要的戰役,其主角就是本文要讨論的白起。
長平之戰,雖說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發生的戰鬥,但是其起因卻是因為韓國。
當時,随着秦國的日漸強大,使得與之相鄰的韓國整天擔驚受怕。為了讨好秦國,讓其退兵,韓國獻出了上黨郡。本來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已經可以結束了。誰曾想上黨郡郡守馮亭出來攪動時局。
馮亭不願意歸降秦國,又指望不上韓國,就将目光投向了趙國。當時的趙國,經曆過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力量強盛,是唯一一個可以正面抗衡秦國的國家。于是,馮亭便告訴當時的趙王,自己願意歸順,條件是要求趙國幫助其抵抗秦國的侵略。
趙王一聽,十分高興,認為能夠兵不血刃的獲得一郡之地是十分占便宜的事情,于是就欣然答應了。然而趙王鼠目寸光,隻看見了一時的得失,卻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秦國的怒火。
果不其然,秦王聽聞此事,大怒,馬上發兵長平,準備教訓一下趙王這個不長眼的家夥。随着秦、趙雙方兵力的不斷投入,局勢逐漸失去了控制。
無論是秦王還是趙王,都承受不起這場戰鬥失敗所帶來的損失。于是,曆史上鮮有的長平之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趙王起初派遣的大将是廉頗。廉頗深知趙國并沒有可以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實力,于是以守代攻,準備利用秦國戰線過長的問題拖垮秦國。不得不說,身為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頗眼光極為老辣。此舉雖然有失趙國顔面,卻是面對秦國的最好方式。
随着戰鬥的不斷進行,秦國雖然在局部 戰鬥中獲得勝利,卻始終無法突破廉頗的防守陣線。于是,秦王開始急了。秦國國力固然比趙國強大,但是趙國是本土作戰,對其十分有利。如果秦國再做不出突破,恐怕勝利的天平真的會向趙國傾斜。
于是,秦國又幹起來老本行,那就是反間計。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去散布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本來就對廉頗一直防守的行為十分不滿,于是就換上了擅于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一上任,就轉守為攻,主動出擊,而秦國也在暗地裡換上白起,迎擊趙括。趙括沒有實戰經驗,被白起輕易欺騙,以至于糧草被白起阻隔。
最終,趙軍在被斷糧圍困四十六天以後,被秦軍擊敗,趙國大軍也被白起俘虜。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宣告結束。
長平之戰後續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趙國十分恐懼,便用重金派蘇代前去遊說秦國丞相範雎。
蘇代對範雎說道:“原本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就是連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呂望也超不過的。一旦白起消滅了趙國,那麼白起位列三公是一定的了,那麼您甘心屈居白起之下嗎?”範雎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勸說秦王接受趙王的條件,允許其割地賠款。
白起聽說了以後,盡管心有不甘,也隻能撤兵離去。
在這之後,趙國并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反而與六國合縱,借機抵抗秦國。秦王再次大怒,發兵邯鄲,準備一舉消滅趙國。
不過這一次,秦國的進攻遭到了趙國的頑強抵抗。秦國久攻不下,秦王便想要白起出戰。白起以生病為由,一直拒絕出戰。
随着秦國的不斷失利,秦王便将怒火發洩在了白起的身上,将其驅逐出鹹陽。随後,秦王或許是覺得白起活着對其的威脅太大,便将其賜死了。
一代名将白起就這麼結束了他的一生。
手握重兵的白起,為何不選擇擁兵自重?将時間線再次拉回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趙國。而在範雎的谏言之下,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提議。
那麼秦昭襄王真的是因為範雎才拒絕白起提議的嗎?
當時的秦國,雖然戰勝了趙國,但是自身也損失慘重,死傷了幾十萬秦軍。也就是說,當時白起率領的秦軍,可能是秦國的大部分力量。更何況白起是唯一一個僅憑軍功就坐上大良造位置的人,這足以說明他在軍中的威望是無人可替代的。
因此,秦王拒絕了白起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出于對他的忌憚。
秦王對他的猜忌,白起自然也能感受到。那麼當時的白起,為什麼不直接擁兵造反呢?自古功臣難善終,白起心裡也應該明白,秦王既然已經對其産生了猜忌,那麼他就很可能面臨殺身之禍,這是有無數前車之鑒的。
一、人質
戰國時期,人質的運用是十分流行的。在國與國之間,經常會采用互換人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比如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就是秦國派往趙國的人質,也叫做質子。
這足以說明,戰國時期的人質制度,是十分流行和平常的。白起戰功無數,又在軍中素有威望,這對于秦昭襄王這種多疑的君王來說,是十分忌憚的。
因此,掌握白起的家眷作為人質,就是控制白起的最好方式。秦昭襄王隻需要将白起的家眷留在鹹陽城中,就足夠了。
二、觀念
戰國時期,正處于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變,許多奴隸制社會的習慣依舊被繼承下來。這種習慣,是刻在骨子裡的,是無法被輕易抹去的。
也許我說的這些習慣,在貴族身上沒有多少體現,但是在當時的平民身上卻能找到。
忠君報國思想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白起從平民一步一步走到大良造的位置,是秦王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哪怕秦王辜負了白起,白起也不會有所反抗,士為知己者死,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當時有才之士内心的真實想法。
結束語長平之戰以後,白起也許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但是他并沒有選擇謀反。因為當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念深入人心,哪怕白起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将才,也難以擺脫時代帶給他的束縛。這也是為何他沒有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造反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