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
傳承姓氏文化,弘揚中華精神
姓氏釋義
1.富裕,富足。
2.深厚,懇切。
3.衆,多。
4.盛,大。
5.中國朝代名,商代的後期,由盤庚起稱“殷”。
6.姓。
2.震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寫作偰讀偰xie)之後裔。
據《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商朝君主盤庚将國都從奄遷于殷,故稱“殷”或“殷商”。殷商滅亡後,殷商遺民以國名為姓,稱殷(依)氏。該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時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早期讀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後亦皆混淆改姓氏讀音作yin。宋朝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名諱,許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為湯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發源于河南境内穎川的殷水,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記載,禹州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正确讀音作yān。唐朝時,有“磤”字被簡筆為“殷”,此後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讀音,其姓氏讀音亦随改作yīn。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屬于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世本》記載,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稱北旄氏。商朝時,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國,臣服朝貢于商朝。商人是東來民族,出東夷族一系。商族先世與戎族聯姻,所以史稱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後,與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諸多方國交往。史載商族是在夷、戎基礎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這種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滅商後,回遷至崆峒山區與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遺民,他們後來成為崆峒十二部族聯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稱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稱為北殷氏。北殷氏的後裔子孫在秦漢時期,都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殷氏、北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殷氏正确讀音作yān,唐朝以後亦改姓氏讀音作yīn。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顔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顔部,是金國建立時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稱為王甲部,以部為氏,是滿族著姓之一。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從元朝時期起,逐漸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顔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顔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顔·殷達呼齊,其後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漢化為姓氏,稱殷氏。
⑵.滿族殷佳氏,亦稱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區(今遼甯新賓),後多冠漢姓為殷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彜族、回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彜族殷氏自稱傳承上古之源外,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殷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傳說契是其母簡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賜為子姓。契在舜帝時任司徒,掌管教化,後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孫成湯建立商朝。其間曾五次遷都,十傳至盤庚時,又由奄遷到殷(在今河南安陽一帶),故名殷商,契被後人稱為殷契。商朝傳至商纣王時被周所滅。後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啟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湯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後裔大多沒有封賞,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他們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
曆史人物
殷姓雖然稀有,但也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今天為您介紹殷不害與殷不佞兄弟。
殷不害
殷不害,字長卿,陳郡長平人。初仕南朝梁為廷尉平,後曆任鎮西府記室參軍、東宮通事舍人、東宮步兵校尉、平北府谘議參軍、中書郎、廷尉卿。入陳朝官拜司農卿,後任光祿大夫、明威将軍、晉陵太守,陳後主即位加任給事中。殷不害少孤家貧,事母養弟,受士大夫稱贊。一生善工書、畫。
殷不害性情特别孝順,父喪期間過于盡禮,因此年少時就很知名。殷不害家世代崇尚節儉,住所特别貧寒,他有五個弟弟,都年幼體弱,殷不害既要侍奉母親,又要撫養弟弟,勤勞之至,當時士大夫因他行為敦厚而稱道他。
侯景叛亂時,殷不害跟随晉王蕭綱入宮。到宮城陷落時,蕭綱住在中書省,侯景帶領披甲将士入朝晉見梁武帝,經過蕭綱住處順路進見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雜族人,常與身邊人發生沖突,很不謙恭,侍從護衛都害怕而避開他們,隻有殷不害與中庶子徐摛毫無畏懼。蕭綱被侯景幽禁後,派人請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應許,殷不害來後侍奉蕭綱更加恭敬。
大寶二年十月初一日晚上,梁簡文帝蕭綱夢見吞了一塊土,心裡很不高興。第二天,蕭綱把他做的夢告訴殷不害,殷不害說:“過去晉文公重耳出逃時,接受平民贈送給他土塊,最終返回晉國奪得君位,陛下您所夢見的,正是這種吉祥的符瑞呀。” 蕭綱說:“如果上天有預兆,希望你這話不是荒誕之語。”
殷不害極為孝順。承聖三年(,西魏攻陷江陵,殷不害先到别處督戰,與母親失去了聯系。當時天氣很寒冷,冰雪交加,被凍死的年老體弱者填滿溝壑。殷不害邊走邊哭,到處尋找母親,凡是看見溝水中的屍體,都跳下去捧扶細看,以緻全身濕透凍僵,他滴水未進,高聲哭泣不停,這樣經過七天,才找到他母親的屍體。殷不害靠在母親屍體上痛哭,聲斷氣絕,過路的人無不為之落淚。殷不害就在江陵安葬了母親,和王裒、庾信前往長安,從此殷不害粗食布衣,面色憔悴極度消瘦,看見他的人沒有不傷心的。
殷不佞
殷不佞,字季卿,陳郡長平人,是南朝著名的大孝子。官至尚書右丞、通直散騎常侍。太建五年(573年),殷不佞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朝廷追贈他為秘書監。
殷不佞少年時即樹立名節,居父喪而以極孝為人稱道。喜好讀書,尤其擅長吏術,初任南朝梁尚書中兵郎,很有能力。梁元帝蕭繹承制,授予他為戎昭将軍、武陵王谘議參軍。
承聖元年,梁元帝即位,改任殷不佞為武康縣令。當時兵荒馬亂饑荒遍行,百姓流離失所,殷不佞巡撫招集,以布包小兒負之于背而來的人數以千計。
殷不害性情孝順,殷不佞也以孝聞名。承聖三年,西魏攻陷江陵,殷不佞的母親蔡氏去世,道路隔絕,殷不佞很久不能奔赴,四年之中,日夜号哭,居處飲食,常守居喪的禮節。
姓氏文化
宗祠對聯
荥陽垂譽;洪喬投書。
上聯典指晉代人殷裒,官荥陽令,在任上興學教民,使百姓懂得禮義謙讓。當時人們唱道:“荥陽令,有異政(突出的政績),立學校,人易性(改變落後的性情、習慣),令我子孫恥争訟。”下聯典指東晉陳郡長平人殷羨,字洪喬,性情耿直而獨特,任豫章太守時,京城人托他捎帶書信百餘封,他走到石頭城下,都投到江水中,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喬不能為人當送信的郵差!”後官至光祿勳。
汝南世澤;漢國家聲。
全聯典指南唐殷崇義,國亡入宋,太宗敕撰《江南錄》,自言有陳壽史體,世頗為稱頌之。
都督五州軍事;積功本屯将才。
上聯典指晉代建武将軍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識度清遠,好老易,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晉建元初征為建武将軍,後任都督揚、豫、徐、充、青五州軍事。以平定中原這己任,上疏北征,兵敗,免為庶人,口無怨言。下聯典指清康熙武進士殷化行,字熙如,鹹陽人。初授守備,後積功授三屯營副将,擢台灣總兵官。官至廣東提督。
談論結一時之望;典章推三世之榮。
上聯典指東晉陳郡長平人殷浩,字深源,殷羨的兒子,善于談論,喜歡《老子》、《周易》,年輕時就有盛名。建元初年官建武将軍,永和年間任揚州刺史,後趙滅亡,任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軍事,率軍進取中原。後在許昌被前秦軍所敗,又在山桑遭姚襄伏擊而大敗,桓溫乘機上書攻擊,被子廢為庶人。下聯典指南朝宋長平人殷景仁,武帝時官太尉參軍、黃門侍郎。文帝時官侍中、尚書仆射、揚州刺史。與王華等人以風節高尚、學問廣博而名冠一時,朝中政事,常以密函形式征求他的意見。
深源對空書四字;仲堪揮淚眇一目。
上聯典指晉代建武将軍殷浩,兵敗後,被廢為庶人,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後桓溫将以尚書令。下聯典指晉代将領殷仲堪,陳郡人。能清言,善屬文。其父病,仲堪衣不解帶,執藥揮淚,遂眇一目,孝武時授都督荊、益、甯三州軍事。
萬古隻應留舊宅;千金無複換新詩。
此聯為唐代詩人殷陶《經杜甫舊室》詩句聯。
羸疾身軀,鹹安閉閣卧治;清遠識度,合仰冠世才名。
上聯典指南北朝梁監川内史殷鈞的事典。殷鈞,字季和,長平人。民化其德,母憂去職。後官至國子祭酒。卒谥貞。下聯典指晉代建武将軍殷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