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馬來西亞風俗造型

馬來西亞風俗造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5 05:47:53

馬來西亞風俗造型(馬來西亞的傳統民俗風情)1

馬來西亞缤紛絢爛的曆史,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馬來西亞文化。從許多的傳統民俗風情中,就能看出在這片土地上結合着多元融合的文化。要想了解馬來西亞的文化,首先就要對各民族之間的傳統民俗文化及風情有所掌握。

在這片土地上。有許多族群,世世代代都一起共同生活在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還有許許多多其他族群,其中包括沙巴州的卡達山杜順族、巴瑤族、毛律族、砂拉越的伊班族、比達友族、烏魯族及部分的少數原族民。

傳統遊戲和休閑活動

馬來西亞人有強烈的群體意識,這體現在許許多多的傳統遊戲和休閑活動中。在涼爽的午後,您仍能見到當地的兒童玩這些遊戲。每逢節慶,例如收完稻子和婚禮時,人們還會湊在一起玩這些遊戲。

馬來拳(Silat)

一種引人入勝的馬來武術,也是一項國際運動和傳統舞蹈形式。它在馬來群島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其特點是用行雲流水般的步法,讓對手暈頭轉向。據說,通過練習馬來拳,能增強伊斯蘭教所推崇的心靈力量。每逢婚禮和節慶活動,馬來人常常伴着鑼鼓表演這種古老的武術。

藤球(Sepak Takraw)

這是一種傳統的球類運動。藤球是用竹條編成,除了前臂和後臂,比賽者可以用身體任何部位傳球。藤球有兩種玩法:圍成一圈(bulatan)或踢過網(jaring)。最初的玩法是比賽者圍成一圈,确保不讓藤球落地。現代玩法是場地中間設有球網,雙方将球踢到另一方的半場。

風筝(Wau)

是一種傳統風筝,在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吉蘭丹州尤為盛行。過去的人們常在收割稻米後放風筝,普遍上巨大的風筝不遜人的高度——長達3.5 米。之所以叫做wau,是因為它的形狀非常像讀作“wow”的阿拉伯字母。五彩缤紛的風筝上畫滿了當地的動植物圖案,令人賞心悅目。

陀螺(Gasing)

Gasing 是一種巨大的陀螺,重達5 公斤(10 磅),大小像個盤子。過去的人們常在收割稻田前玩陀螺,它需要力量、協調性和高超的技巧。先将一條繩子繞在陀螺上,然後猛拉繩子,陀螺便開始旋轉。這時用一根中間開叉的木棍将陀螺挑起來,送到一個帶金屬容器的矮樁上。如果拉繩動作熟練,陀螺可以一直旋轉2 個小時。

皮影戲(Wayang Kulit)

皮影戲是一種傳統戲劇,它像木偶劇一樣好玩,又像影子戲一樣令人琢磨不透,簡單卻又百看不厭。扁平的木偶先是精心刻制,然後手工描畫。所用的材料是奶牛皮或水牛皮。每個木偶都是風格誇張的人形,并被賦予獨特的相貌,其手臂與牽線木偶一樣,可以自由活動。皮影戲一般是講述古印度神話,表演者隻有一個人,稱作說書人(Tok Dalang)。

鐘格(Congkak)

鐘格是古代女性的一種數學遊戲,當時的道具很簡單:在地上挖幾個洞,再找一些羅望子種子。現在是用一塊橢圓形木塊,上面有兩排洞,每排各有5 個、7 個或 9 個洞,末端的洞叫做“家”。鐘格是一種兩人遊戲,可以用貝殼、彈珠、小石子或羅望子種子來玩。

打花杆(Sepak Manggis)

打花杆是沙巴州巴瑤族(Bajau)和依拉農族(Iranun)男子的一種戶外遊戲。參賽者面對面圍成一圈,目标是擊打10 米高杆上挂着的山竹花車。獲勝者将赢得花車中裝着的獎金、禮物或食物。

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

馬來西亞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手工藝。您可以選擇價值連城的古董,也可以選擇精美的現代手工藝品。這裡大多數的藝術家皆是穆斯林,所以手工藝品的設計也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作品都取材于自然事物,例如交錯的樹葉或藤蔓,花和動物。

陶瓷

最盛行的傳統陶瓷有霹靂州的拉布沙甬(labu sayong)、geluk、陶鍋(belanga)、窯制瓷麒麟和砂拉越部落的花紋陶器。現代陶器有花瓶、花盆、陶瓷擺件、雕塑和餐具。

拉布沙甬

拉布沙甬是一種葫蘆形的黑色土罐,一般用于盛水。這種陶器以霹靂州出産的最為出名。

陶鍋

陶鍋在馬來西亞的鄉村家庭很常見,其特點是圓底寬邊。圓底受熱更均勻,所以常常用它烹煮咖喱食品。

Terenang

這是一種方形陶罐,彭亨和登嘉樓的居民常用它盛水。其特點是寬體細頸。

木制工藝品

馬來西亞有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木材資源得天獨厚,也因此以特色各異的木制工藝品聞名于世。過去的人們常用手工雕刻的木料來搭建房屋。今天,馬來西亞有各式各樣充滿異域情調的木藝裝飾品,例如古色古香的馬來雕闆、馬來短劍手柄、中式木櫃、獨具特色的原住民雕像、精美的手杖、廚房用具和香木雕件。

金屬工藝品

傳統的黃銅和青銅工藝曆史悠久,至今仍然用于制作各種器具。自從19 世紀馬來西亞發現了錫,錫箔便日益盛行。金屬工藝品包括現代裝飾品、餐具和傳統工藝品,例如槟榔盒(tepaksireh)、制作玫瑰露的器具和馬來短劍。

手工編織品

馬來西亞的手工編織品新穎奇特,令人歎為觀止。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白藤、班蘭露兜樹等本地植物,經過盤繞、編辮、搓撚和編織,做成精美的手袋、籃子、席墊、帽子、食物罩(tudung saji)和藤球。

傳統染布料

馬來西亞的傳統布料色澤豔麗、光彩奪目,在世界各地極受歡迎。其種類有蠟染布(batik)、織金錦緞(songket)、伊班編織布(puakumbu)和刺繡布(tekat)。這些面料被制作成各種裝飾品,從高檔時裝、鞋、彩色窗簾到床上用品,應有盡有。

蠟染布

采用防縮技術染制而成,無需染色的部分用蠟蓋住,以防吸收染料。由于是整塊布料浸泡在染料中,與噴染或印染相比,蠟染布更不容易褪色。

織金錦緞

采用精細的緯編技術,将金線織入布料的縱向絲線之間。過去,這種豪華昂貴的面料是社會地位的象征,隻有馬來西亞的精英階層才用得起。

伊班編織布

在背帶織布機上用單獨染色的紗線織成。面料上光怪陸離的圖案源于夢境和古代萬物的信仰。現實和超現實在這裡融為一體。每位編織者都有獨特的編織手法,絕無雷同之處。

刺繡布

用金線在布料——通常是天鵝絨——上刺繡而成,馬來人的傳統婚禮上常用它妝點禮服。

珠寶和飾品

馬來西亞的手工飾品種類繁多、光彩奪目。其中包括皮革制品、婆羅洲的珠飾項鍊,以及制作精美、鑲嵌寶石的金銀首飾。

Kerongsang

傳統的三件套胸針,用于将卡巴雅(bajukebaya)的翻領别在一起。Kerongsang通常是三件一套。一般來說,其中包括一枚較大較重的kerongsang ibu(母胸針)。另外兩枚稱作kerongsang anak (子胸針),别在母胸針的下方。

Cucuk Sanggul

一種傳統發簪,用于固定女性腦後的發髻。這種發簪一般用金或銀制成,每套三枚、五枚或七枚,佩戴在新娘或傳統舞演員的頭上。

Pending

一種較大的精美腰帶扣,男士将它束在sampin(一種類似于裙子的衣物)外面,用來搭配男士傳統服裝baju melayu。在過去,pending是男人擁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民俗音樂和舞蹈

最能展現馬來西亞多元文化和多種族傳統的,莫過于音樂和舞蹈。無論是本地馬來人、原住民還是沙巴和砂拉越的各個族群,他們的舞蹈總是充滿異趣、令人着迷。華人、印度人和葡萄牙人遷居馬來西亞後,他們的家鄉傳統舞蹈也随着融入了馬來西亞的文化和傳統。

管弦樂隊

馬來西亞有兩支傳統管弦樂隊:gamelan 和 nobat。源自印尼的 gamelan 是一支傳統管弦樂隊,使用鑼和弦樂器,演奏的旋律歡快飄渺。nobat 是皇家管弦樂隊,使用 serunai 和 nafiri 管樂器,為皇室演奏較為莊重的音樂。

熱巴那大鼓(Rebana Ubi)

熱巴那大鼓體型巨大,在古代的馬來王國,響亮而富有節奏的鼓聲用于傳遞各種消息,例如報警和宣布婚禮。後來,這種鼓作為樂器,出現在各種節慶表演中。

馬來手鼓(Kompang)

馬來手鼓是最流行的馬來傳統樂器,在各種節慶活動中廣泛使用,例如國慶遊行、各種公務活動及婚禮中。它有些像鈴鼓(tambourine),隻是沒有叮當作響的金屬圓片。馬來手鼓最常用于大型樂隊,通過重疊多個層次的節奏,産生富于變化的節奏組合。

甘布思(Gambus)

甘布思又叫做阿拉伯烏得琴,由波斯和中東的商人傳入馬來西亞。它可以演奏不同風格的馬來民間音樂,主要在 Ghazal 音樂中擔任主樂器。甘布思的制作工藝考究,采用多種木料,聲音柔和,有些像大鍵琴。

沙辟(Sape)

沙辟是 OrangUlu 族(沙撈越上遊部族)的傳統長笛。它是用一段木料掏空而成,再繪上彩色花紋,堪稱木雕精品。過去它用于長屋内的治病儀式,而且是獨奏,後來逐漸用于各種娛樂表演。它奏出的主題音樂通常用于伴舞,例如英雄舞和犀鳥舞。

馬來瑪蓉舞(Mak Yong)

瑪蓉舞源于泰國南部的北大年(Patani)。據說當年每逢打仗,皇室女子、皇後和公主的丈夫出征在外,她們便以瑪蓉舞作為消遣。瑪蓉舞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戲劇形式,通過浪漫的劇情、舞蹈和詠唱,講述馬來王國鼎盛時期的故事。

騎馬舞(Kuda Kepang)

騎馬舞是爪哇移民傳到柔佛州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蹈生動表現了伊斯蘭聖戰的凱旋場景,舞者騎在道具馬上,踏着打擊樂(通常包括鼓、鑼和竹琴)的節拍翩翩起舞。

雜賓舞(Zapin)

伊斯蘭文化對馬來西亞的傳統舞蹈影響甚大,最明顯的例子是盛行于柔佛州的雜賓舞。這種舞蹈最初是由中東的穆斯林傳教士傳入,表演時伴以伊斯蘭聖歌,旨在普及伊斯蘭文明的曆史知識。

久賈舞(Joget)

一種活潑熱烈的舞蹈,是馬來西亞最盛行的傳統舞蹈。久賈舞原是葡萄牙民間舞蹈,于香料貿易時期傳入馬六甲。這是一種雙人舞,舞步優雅輕快,又不乏俏皮和幽默。

燭光舞(Tarian Lilin)

一種女子舞蹈,跳舞的同時要保持小盤中的蠟燭不倒。

中國舞獅

舞獅表演一般是在中國春節期間進行,特點是虎虎生風、威風八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每逢除夕夜就出來吃人,以至于中國人心惶惶,除了獅子,任何動物都奈何不了它。舞獅者需要極高的協調性、優雅的氣質和鋼鐵般的意志,表演時總是踏着響亮的鼓點和銅钹聲。

舞龍

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神秘的動物,象征着超自然力量、美德、多子多孫、警覺和高貴。舞龍表演一般是在中國春節時進行,據說能為來年帶來好運和興隆。一支舞龍隊通常有 60 多人,表演展示了完美的協調性、高超的技藝和優雅的氣質,令人心馳神往。

印度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

印度的一種經典舞蹈,堪稱是流動的詩歌。舞蹈取材于古印度史詩,有 100 多種舞步和舞姿,顯得張力十足、生動熱烈。跳好這種舞需要多年苦練,一些孩子從五歲便開始學習。

邦拉舞(Bhangra)

邦拉舞是錫克教的一種民間音樂和舞蹈。最初這是一種豐收舞,不過時至今日,許多節慶活動中都能見到它,例如婚禮和新年。邦拉舞圍繞着浪漫主題展開,表演者踏着朵爾鼓(dhol,一種雙桶鼓)的隆隆鼓聲載歌載舞,很是精彩。

沙巴和砂拉越的英雄舞(Ngajat)

英雄舞是砂拉越伊班族的傳統舞蹈。它通常出現在鳥神慶典(Gawai Kenyalang)上。伊班族曾是砂拉越最令人生畏的獵頭者,這種舞蹈就是獻給凱旋歸來的部落勇士的。英雄舞的表演者均為男性,他們戴着精美頭飾,手持華麗的長盾,威風凜凜地來回跳躍,令人為之陶醉。

犀鳥舞(Datun Julud)

犀鳥舞是砂拉越肯雅族(Kenyah)女性的傳統舞蹈。舞蹈的主題是歡樂和感恩,其創作者是肯雅族王子 Nyik Selong。過去,每逢部落勇士獵頭歸來或每年的豐收慶典,族人都會跳起犀鳥舞以示慶賀。這是一種用沙辟(sape)伴奏的單人舞,舞者手持犀鳥翎毛做成的漂亮羽扇,象征這種神鳥的翅膀。

蘇馬紹舞(Sumazau)

蘇馬紹舞是沙巴州卡達山族的傳統舞蹈。這種舞蹈一般是在宗教儀式和平時生活中表演,用來慶祝水稻豐收、驅趕邪靈和治病。它是一種男女合舞,以輕柔舒緩的舞姿模仿鳥兒飛翔。

竹竿舞(Bamboo Dance)

竹竿舞也是一種非常盛行且頗具觀賞性的傳統舞蹈。人們手持兩根長竹竿,在腳踝高度平行于地面。随着快節奏的鼓點,竹竿相互拍擊。跳舞的人要越過竹竿或跳入竹竿之間,這需要身手矯捷,否則腳會被夾住。

原住民(Orang Asli)

馬來半島原住民的傳統舞蹈深深紮根于他們的信仰。巫醫常常通過舞蹈儀式與魂靈溝通。此類舞蹈有瑪美裡族(Mahmeri)的 Genggulang,Jah-Hut 族的 Berjerom,以及 Semai 族和 Temiar 族的 Sewang。

馬六甲葡萄牙人的法拉佩拉舞(Farapeira)

Farapeira 是一種歡快的雙人舞蹈,舞者穿着葡萄牙傳統服裝,通常以吉他和鈴鼓伴奏。

布蘭樂舞(Branyo)

主要受老一輩葡萄牙人的喜愛,與 Farapeira 相比,Branyo 顯得較為沉穩。男性舞者穿着牛仔裝,女性舞者穿着傳統的卡巴雅(baju kebaya),配以蠟染布裁成的紗籠,随着鼓和小提琴的沉穩節奏左右搖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