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1 12:53:06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忠義勇武的文化象征)1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關公面前耍大刀”,以此形容人的不自量力。

關公大刀,名喚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冷是指刀刃發出的凜凜寒光;豔是指刀身在光照反射下呈現出的鮮麗光澤;鋸則指刀背的歧刃如鋸齒。

青龍偃月刀造型優雅,刀勢沉重,用在威武雄壯的關公手上,更是如虎添翼,盡顯青龍偃月刀的磅礴大氣。青龍偃月刀是具有靈魂屬性的神器,它會尋找自己的主人,從而讓自己的威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關于青龍偃月刀的來曆,民間還流傳着一段“青龍報恩”的優美傳說:關公年輕時曾救助過一條青龍,青龍為了報恩,在鐵匠鑄刀久鑄不成時,縱身投入火爐,成為青龍偃月刀的器靈。青龍從此附身寶刀之上,追随關公南征北讨,為關公叱咤風雲立下汗馬功勞。

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溫酒斬華雄,斬顔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将,戰黃忠斬龐德,單刀赴會,勇冠三軍,威震華夏,青龍偃月刀将關公的武力值發揮的淋漓盡緻。青龍偃月刀也因此成為關公形象的重要辨識标志之一。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忠義勇武的文化象征)2

青龍偃月刀的雛形最早出現于唐代,據傳唐代畫聖吳道子就曾創作過關公持刀的畫像,懸挂于北京正陽門關帝廟,天子庶民紛紛來此廟拈香祭拜,祈求平安吉祥,和樂安順。

北宋《武經總要》中已有掩(偃)月刀的明确記載和圖像。1909年,在西夏黑水城遺址一古塔中,發現了宋金時代的中國版畫《義勇武安王位》,畫像中關公正襟危坐,右側武士手執大刀,與《武經總要》描繪的“偃月刀”圖像基本一緻,刀柄與刀刃銜接處,已有獸頭吞口裝飾,與“龍口吞”标識十分接近。

一代名将,南宋中興之臣嶽飛,也曾畫過身披甲胄、橫馬持刀的關公武将形象,今存于龍門文物研究所。

說明,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宋元之時,青龍偃月刀的形象已經發展成熟,接近定型。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忠義勇武的文化象征)3

元代戲劇大師關漢卿在《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描寫關公“髯長一尺八,面如掙棗紅,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斤”,為“青龍偃月刀”名稱的确立,提供了最早出處。

此後,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沿用了這一名稱,亦稱“青龍偃月刀”,清初評論家毛倫、毛宗崗父子修訂《三國演義》時,對“青龍偃月刀”極盡頌揚和贊美之辭。

“青龍偃月刀”威名由此沿用至今,在中國民間流傳的英雄故事中,青龍偃月刀俨然代表關公成了忠義勇武的文化象征。

《唐末藩鎮演義》中,後唐王朝奠基人李克用有心要平唐亂,閑時仿着關夫子青龍偃月刀的式樣,打了一口,名曰定唐。

明代王同軌筆記小說《耳談》中,明代天啟初年,徐必達以右佥都禦史督操江軍,此時年七十二歲,帶鐵關王刀一把,重七十三斤。十三日操練水兵,隻有家兵四人能舞此刀,其餘數萬人皆不能舉。

古代用刀在背上刻青龍(忠義勇武的文化象征)4

後世演義小說中出現的關公後裔,不僅外貌似關公,且武器往往都是青龍偃月刀。

南宋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寫:“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說明宋代時,大刀已經成為關勝最典型的形象特征。

《水浒傳》中的大刀關勝,就是據此形象塑造而來。書中描寫關勝,長相似先祖關公,使青龍偃月刀,有萬夫不當之勇,熟讀兵書,深通武藝,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五,位居馬軍五虎将第一位,上應天勇星。

《說嶽全傳》中,關勝之子關鈴,是嶽飛之子嶽雲的結義兄弟,外貌繼承了祖上基因,使青龍偃月刀,跟其舅父陳葵學得父親大刀關勝的刀法,剛出場便與嶽雲大戰不分勝負。後随嶽雷掃北時立下赫赫戰功。

明清時期,青龍偃月刀成為武舉人演練的必修器械。明朝武狀元殿試關公刀标準重量是120斤,明末猛将盧象升用的關公大刀是136斤。清朝最後一個武狀元張三甲所用大刀為180斤,而光緒十八年武狀元卞赓殿試時舞動的大刀重360斤,為殿試刀中的最高級别,被光緒欽點武狀元,賞戴花翎,授一等侍衛,巡守神武門。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本文刊載于《香港商報》2020年11月18日A10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