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君子對富貴的正确态度

論語君子對富貴的正确态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0 15:17:23

#顔讀論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論語君子對富貴的正确态度(論語42:重禮節不是放棄自我利益)1

禮是一種文化,根植于人群,人群是怎樣的,文化就是怎樣的,禮也就是怎樣的。接下去孔子說了自己一個觀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夷狄是指沒有系統文化傳承的野蠻之地,當時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個地方都是人口稀少,沒有系統文化的地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是文明之地,所以中國也叫中夏,是指中原的國土。雖然中原這裡朝代也在更替,但文化禮儀一直在傳承。

“夷狄之有君”,孔子說那些野蠻沒文化的地方雖然也有頭領酋長君主,“不如諸夏之亡也”,也比不上中原各朝代更替的文化延續性。其實,夷狄之地也會有文化,隻不過不如中原健全深厚而已。孔子這句話強調的是延續性,真正的文化是可以作為傳統延續下去的,不會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

我們今天的很多傳統都是延續了幾千年,為什麼會延續下去,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因為符合人道,隻要人道不變,這些文化禮儀就會一直被傳承,跟誰做皇帝,叫什麼年号無關,比如飲食文化、節日文化,文化的力量才是持久的。

建立強大的團隊,離不開得人心的文化。文化就是一種禮,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工具,也是人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的行為規範。

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要身體力行去做的,知識隻是服務表面的,停留在知這個層面。文化是深入骨髓的行為,孔子強調文化的強大力量可以跨越朝代。

如何塑造和引領這種影響千秋萬代的文化,是每個統治者都要思考和踐行的,因為那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并不是陌生人。朝代可以更疊,我們的子孫後代卻是無窮匮地連續着。所以,沒有子孫後代的人,是不會更多想一些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兒,文化的傳承歸根結底靠的是子孫後代。

現如今,人們不願意生孩子,那你的家風和優良傳統又怎麼傳承下去呢?孔子強調文化的傳承作用,會讓一個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其實誰做皇帝真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想想我們的工作是不是這樣呢?如果你本人有成熟的銷售系統,你所在的團隊有穩定的文化價值觀和績效系統,跟誰來做分公司領導、哪怕董事長換了一個又一個,又有什麼關系呢?而沒有這些的人和團隊才可怕,這就是夷狄和中夏的區别。

接下去,又拿季氏說事兒。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我們前面提過,就是那個八佾舞于庭的無禮之人。

說季氏去遊泰山。現在去遊泰山很正常,而在當時是非禮的,因為泰山隻有天子才能去祈福的。泰山被稱為五嶽之首,不是因為高度,而是曆史上的文化地位。季氏有篡權奪位的野心,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公然去泰山祈福自己的野心,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冉有是孔子的學生,之前也出現過,當時在季氏家裡做總管。孔子聽說季氏去遊泰山,就對冉有說,女弗能救與?女就是汝,指冉有;弗就是不;女弗能救與,就是你不能勸告季氏不去遊泰山嗎?挽救一下他。對曰,不能。冉有說,我沒辦法呀!好言相勸季氏還是要肆意妄為呀!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說,天哪!這季氏真的好糊塗呀!泰山有靈的話,一定會比林放更懂得禮的根本,又怎麼能幫助一個逆臣賊子實現願望呢?難道泰山的神靈還不如林放更懂得禮嗎?林放就是上一節那個問禮之本的人,一個不懂禮的人,神靈也不會幫助的,去拜也是沒用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做了踐踏禮節的事兒,就會被所有人唾棄,甚至神靈都不會保佑你。孔子迷信神靈嗎?其實不是,是借助這句反問強調季氏的不可救藥。即便泰山有神靈也不會幫助季氏的,更何況沒有,去遊泰山的季氏一定會被衆人唾棄的。

越禮、非禮就是踐踏底線。什麼是禮的底線?接下去舉個例子。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争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是凡事都不争,沒什麼可争的,因為君子是自修圓滿最知足的人。“必也射乎”,如果必須舉一個相互争奪例子的話,就說射箭比賽吧。君子之間是怎麼比射箭,一争高下呢?“揖讓而升,下而飲”,比賽前,一手拳一手掌,交叉胸前作揖,說請多指教,然後開始比賽;結果出來以後,勝者說一句承讓了,敗者說一句領教了,然後一起碰杯一口悶,把勝者的驕傲和敗者的羞愧一飲而盡,翻篇了。“其争也君子”,說這種争就是君子所為,其實也是不争,勝也好敗也罷,都僅僅杯中酒那麼點兒事兒而已,都隻不過是一個瞬間的過場。

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我勝了明天你勝了,即便是常勝将軍,又怎麼能逃離年老衰弱的敗局?君子想明白這些,也就不再有争的念頭,遇到了非争不可的情況,也不把對方的人放在第一位,而是就事論事 ,事過了就過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敵我對峙各為其主,也可以英雄相惜,争的都是身外之物,唯有人性光輝、内在修為,才是要自強不息去争的東西。

壽險業是個功利文化的行業。何為功,何為利?我們到底在争什麼?搶什麼?值得每個人三思。榮譽、鮮花、掌聲、高收入、高職級,這些虛華的外在能長久嗎?争來争去,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這些東西應該是皺紋是白發,自然而然就會得到,躲也躲不開才對。皺紋和白發,你何時争過呢?還不是該得到的時候一樣都不少?做該做的,守好自己的内心,不斷成長成熟,自強不息。

争的時候,也要有個氣度和禮節,懂得承讓和領教的進退;不能擡高自己诋毀别人,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潑婦小人的模樣。最終成也好敗也好,都收拾好心情,一切歸零,從頭開始;不能耿耿于懷,斤斤計較。

放不下也是一種執念。放不下勝利的人活在雲端,放不下失敗的人活在泥潭,放得下的人才配活在人間。争的技藝不是人格,如果你放不下過不去,失去的恰恰是人格。

所以孔子用比射箭的禮,來講人生的成敗得失,講禮在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自己關系方面的重要性。隻有發自内心領悟了這種禮的含義,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禮與勝敗無關,禮約束的不是别人是自己。季氏無法約束自己,又有誰能救得了他呢?君子無所争,不是無所求,而是凡事求于己。看透了一切的争,都是不斷超越自己而已,與他人無關,他人頂多是個尺子,是個目标而已,不能跟尺子較勁對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