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黃帝内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它又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其中,《靈樞》基本以針灸經絡相關知識為主,又被稱之為“針經”。所以,實際上,在很多場合下說到的《黃帝内經》,更多時候指的就是《素問》。
《素問》可以說是所有中醫理論的“源泉”。它成書時代久遠,但這并不影響它極強的理論性。即使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素問》依然是一部内容豐富、全面的醫學巨著。
讀過《内經》的人都知道,整部《素問》裡,真正涉及到現代人比較熟悉的内服方藥很少。反而在針砭、外治方面、預防養生方面,卻占有很大的篇幅,從而奠定、并搭建了傳統養生的基本輪廓。
那麼,您認為的“養生”應該通過哪些手段來實現呢?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又很少有人能輕松回答出來。我們經常說到養生,但如何去養生,真的就是吃點什麼、做點什麼嗎?即使如此,那麼,為什麼要吃某些藥食、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黃帝内經》裡找到答案。
歸納起來,内經的養生理論,無非3個主要的方面:
1、百病起于過用:
《素問.經脈别論》: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很多人認為,過用就是“過度消耗”。但在我看來,這過度消耗的理解雖然沒有錯,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真正的“過用”,其實就是造成所謂的“積”,也就是後世醫家所說的“積聚”。
中醫理論裡,積聚至少可以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等很多種。而這些積滞,如果侵襲經絡則經絡瘀滞,如果侵襲血脈則血脈壅塞,侵襲五髒則五髒困頓。
而積聚的成因,又有外因和内因之别。
所謂外因,無非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這類六淫之邪。而所謂内因,則是指飲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因素,導緻體内陰陽氣血失衡。于是,出現一些有害物質、甚至形态,從而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而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正就在體内陰陽氣血的失衡上。過度堆積的“過用”,會出現積聚,而過度消耗的“過用”,同樣也會引起積聚。而且,先積聚而後生風。可以說,“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
2、脾胃為後天之本:
中醫對于脾胃的重視程度,完全不亞于現代科學對大腦的關注。所有“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之說,都是關于脾胃和健康關系的凸顯。
而如何調理脾胃?從養生的角度看,“和中”就是最基本的法門。
體内的積聚、糟粕,如果長期盤踞而得不到清除,必将給髒腑、經絡、氣血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造成一定的損害。
對于身體來說,“過用”所造成的積聚于糟粕,就如同“寇入家門”。想要身體健康,必然需要蕩滌體内的積聚;而想要清除體内的積聚,就必先“開門驅賊”——也就是健脾胃而和中焦,去積聚而厚腸胃。
隻有待積聚清除,然後才能緩慢調理髒腑(脾胃),飲食調理,身體的健康才有可能實現。這就是和中的大緻概念。
3、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無論哪一種養生方式,我們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健康長壽。内經對于長壽的最基本論述,就是《上古天真大論》的裡: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盡終其天年乃去。
如何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無非就是養好機體的精氣神三者而已。
中醫将“精氣神”視為三寶。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元氣”。
生活中,當我們遭遇大的打擊之後,會說“元氣大傷”。實際上,這種元氣大傷,有可能是髒腑機能的不足,也有可能是氣血的虛耗,更有可能是情緒上的低沉。
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其實就是指“元氣”的巨大創傷,所傷到的,就是精氣神、尤其是裡面的“神”。
所以說,元氣既是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雖然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卻又是實際存在和可感知的。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壽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說一個人是否健康,最通暢的說法就是說他是否“神清氣足”。即使他體格外形再如何強壯,如果“失神”,也無異于行屍走肉,何來健康可言?
而在中醫養生裡,最高階的養生方式,就是養足“精氣神”、也就是養好身體的元氣。而想要養足元氣,也不得不清除糟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修複髒腑。
這幾個方面都做好之後,再結合情志上的“修煉”。諸如淡泊情志,避免大喜大悲。調攝心神,使神氣内涵。這大緻就是内經所說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了。
因此,歸納起來,内經的養生之道,無非就是上述3個方面:避免過用而内生積聚;養好脾胃,和中而堅固後天之本;調理陰陽而養好精氣神。做到了上述3點,健康長壽也就在自己手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