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3:45:05

人們已經能明顯感受到我國的東北虎增多了,從這些年的目擊事件就能夠看出。2020年4月份,黑龍江鶴崗市太平溝自然保護區發現4隻東北虎蹤迹,10月份,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拍到了多隻在中俄邊境“穿梭”的東北虎。

時間更早一些的,如2019年3月,蘿北縣太平溝鄉一農戶家的狗被東北虎給咬死了,10月份汪清縣太平村附近又有一隻狗被東北虎咬死;2016年,2015年以及2012年,都記錄下了東北虎捕食家犬的事件。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1

太平溝虎影

虎是我國極其珍貴的野生動物,數量十分稀少,可以用罕見來形容。随着我國對生态保護工作逐漸取得成效以來,東北虎的數量确實是增多了,但受限于基數太小,老虎繁殖能力太低等因素,即便在大力保護的前提下,我國的野生虎增長起來速度仍十分緩慢。

2019年世界老虎日的時候,公布了我國野生東北虎隻有27隻。而另一方面,在俄羅斯境内的東北虎,則高達600隻左右。

因此要想快速恢複我國野生東北虎的種群,除了需要進行保護及野化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俄羅斯遠東地區逐漸趨于飽和的東北虎引過來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2

東北虎

“它”指的是什麼?

題目裡的“它”,指的就是生态廊道。從生物保護的角度出發,可以将生态廊道簡單理解為“一條供野生動物使用的狹長植被帶,動物們可以在裡面自由穿梭而不受人類影響”。

從功能和結構上來看,生态廊道可以分成兩大類:天然廊道和人工廊道

天然廊道就是自然不加人工修飾形成的,比如河川廊道,就是我國最主要的天然生态廊道之一。

而人工廊道則是因人類活動導緻了野生動物的栖息被分割成數個斑塊狀、孤立的單元,為了彌補這一“傷害”而人為建造的,連接這些獨立栖息地,使之重新成為整體的一些生态廊道,比如加拿大的班夫野生動物橋、深圳的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生态廊道等。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3

深圳首條人工生态廊道

可能對于一些生物學得不是很好的朋友對這種概念會很模糊,通俗地講我們可以将生态廊道當成是供野生動物使用的“走廊”

受人類農業生産、經濟建設等影響,大多數野生動物的栖息地都已經被嚴重破壞。而栖息地除了喪失之外,更多的是被城市、道路、房屋、農業設施等分割成一些零零散散,呈斑塊狀的小型生境。

同樣的,原本栖息地裡面的動物也随栖息被分割成數群,它們之間就像生活在一個個孤島上面一樣,相互之間無法交流。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4

非洲獅栖息地破碎化嚴重

栖息地破碎化嚴重,動物種群之間得不到交流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近親繁殖、種群衰退等等。

而生态廊道的出現則能夠很好地彌補這項缺失,使原本孤立的栖息地重新被連接起來,動物種群之間又能夠産生交流,這對于物種多樣性、動物基因多樣性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當然,生态廊道的重要性還不止這些,我們都知道,一個生态系統越複雜,那麼它的穩定性就更高。而生态廊道能夠很好地将多個不同類型的栖息地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複雜、龐大的生态系統,這對于生物的生存與發展都極為有利。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5

生态廊道示意圖

“東北虎”比“西伯利亞虎”更恰當

東北虎,也叫阿穆爾虎,國際上又叫西伯利亞虎,當然還有一些小衆的稱呼,比如烏蘇裡虎、滿洲虎、朝鮮虎、遠東虎等等,都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地區人們口中的稱呼罷了。

同一種動物有這麼多稱呼,但是你知道嗎?相對于它的學名“西伯利亞虎”來說,“東北虎”這個稱呼更為恰當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一切都要從東北虎的“前世今生”說起。

從曆史上看,1858年之前,清朝還未将外東北大部分地區割讓給俄國,彼時東北虎與華南虎一樣,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老虎。它分布在長白山、大小興安嶺等山脊及周邊輻射地帶,即整個東北部地區,國人稱之為東北虎或者滿洲虎。

而自1858年《瑷珲條約》簽訂之後,外東北60多萬土地被沙俄占據,東北虎自此就不屬于我國獨有了。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6

東北虎

從當今分布上看,“西伯利亞虎”這個名字看起來就像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都有分布似的,給人一種很大的誤導性。但是實際上東北虎在西伯利亞的分布範圍十分有限,僅分布于遠東一隅。

在俄羅斯主要分布在濱海邊疆區,在我國也僅存于黑龍江、吉林等一些交界處,而更為廣袤嚴寒的西伯利亞内陸地區,無論是曆史上還是當今時代,都沒有一隻老虎分布,所以西方人口中“西伯利亞虎”這個名字,其實一點都不恰當。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7

東北虎當代分布圖

生态廊道有什麼作用?

了解了東北虎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再回到生态廊道這個話題上來。生态廊道之所以對生物來說那麼重要,主要是因為它有三個重要的作用,分别是:擴大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以及減少或者減緩動物近親繁殖現象

在野生動物栖息地普遍減少的前提下,生态廊道作為一條狹長的植被帶,本質上也是一塊栖息地。既然是一塊栖息地,就能夠供野生動物們在上面生存、繁衍。

比如一些天然的生态廊道,裡面含有河流、濕地、森林等衆多不同類型的環境,俨然構成了一個小型的生物圈,這對于動物來說,就是十分宜居的場所。

比如歐洲柏林牆推倒之後,人們沒有在舊址上重建,而是将其還給了大自然,如今已經成了歐洲最著名的生态廊道之一,它連通着北歐與地中海的生态系統,同時也是一些鳥類及瀕危動物最重要的栖身之所。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8

柏林牆倒後的歐洲綠化帶

生态廊道對物種多樣性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自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物種消失的速度比過去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都要快得多。人類無節制狩獵、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環境,對野生動植物的破壞是極大的,嚴重影響了自然生物的多樣性。

雖然後來随着人類環保意識覺醒,動植物保護意識提高,但是動物栖息被破壞,分散化嚴重的局面已經形成,想要修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生态廊道的出現,使得原本孤立的生态系統得以連接,為幼獸散布、物種擴散、重新回歸提供了條件

比如“貓盟”的“帶豹回家”項目想要做的,就是将山西、河北連接北京的生态廊道修複,從而實現野生金錢豹從山西、河北等地重新回歸北京。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9

貓盟的帶豹回家項目示意圖

對于一些珍稀的野生動物來說,在普遍大力保護的前提下,偷獵盜獵已經不再是最主要的威脅因素了,更大的問題來源于自身,近親繁殖是一個不可避免,而且危害較大的問題。

比如印度的亞洲獅,雖然數量已經從當初的13隻恢複到了600多隻,但其根本問題仍沒有解決,這些獅子都是當初13隻的後代,基因多樣性較低,如果在未來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之前所作的努力有可能全都白費。

當然,像亞洲獅這樣的隻是個例,更多野生動物之所以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主要是因為栖息地破碎化嚴重,各種群之間無法交流,那麼有限的栖息地裡面有限的個體之間就會進行交配,從而導緻基因多樣性差。

而生态廊道的出現,使得多個孤立的栖息地之間重新連接了起來,種群之間又能夠自由交流,幼獸散布的距離就能足夠遠,進而近親繁殖現象便能大大降低。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10

生态廊道作用示意圖

修複生态廊道,虎嘯山林指日可待

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所擁有的東北虎數量遠比俄國多,但是自50年代之後,我國對東北虎的捕殺力度加大,導緻大量東北虎消失,加上一些跑去了俄國,所以自此以後,我國的野生東北虎數量就遠不如俄國了。

其實縱觀東北虎的整個曆史變遷,一共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部分,俄國大肆捕殺老虎,此時俄國的東北虎大量遷徙至中國。
  • 第二階段是20世紀下半部分,我國開始大肆捕殺東北虎,這些老虎則隻好又跑到俄國,俄國的老虎之所以能夠在30年代時隻有20-30隻的狀态下,短時間内能上升這麼快,很大一部分是我國的這些虎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補充。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11

俄國軍隊捕殺東北虎

2019年1月份,紅外相機拍到了俄國一隻母東北虎帶着三隻幼崽輾轉進入我國境内,這件事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其實母虎,尤其是帶崽的母虎到來,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老虎是森林生态系統下的旗艦物種,對栖息地的大小、林中的獵物水平等要求很高,它們的到來,無疑是對我國生态環境的肯定。

而在老虎的生存習性裡面,雄獸長大後會遠離母虎居,雌獸則在母虎附近建立栖息地。

換句話說如果過來的是雄虎,那麼它極有可能就是“過境虎”,來“一日遊”的,而到來的是母虎及幼崽,則基本上就是物種遷徙了。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12

老虎一家4口來到我國

對于目前東北虎的生存狀态來說,一方面是俄國濱海邊疆區的東北虎密度不斷增大,逐漸趨于環境容納度的飽和,而更為廣袤的西伯利亞内陸地區,顯然不适合它們生長

另一方面是我國野生東北虎數量極其稀少,但由于這些年的生态建設,栖息地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比如在東北虎的保護區裡,第一批投放的梅花鹿等物種已經很好地野化并繁衍開來,形成種群,接納更多的老虎已不成問題。

從俄羅斯跑過來的東北虎(俄羅斯的東北虎)13

東北虎

加上我國廣袤的林海雪原,原本就是東北虎的老家,無論從氣候還是其他方面,都無比适合它們生存,一旦連接中俄的生态廊道修複完善,俄羅斯的東北虎将會源源不斷地往我國這邊跑

而2019年1月份那次母虎的到來,就是一個信号,表明東北虎正在經曆着第三階段:從俄羅斯往中國這邊擴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