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日,塔什幹孔子學院的學生學寫毛筆字。 施 健攝
中國和烏茲别克斯坦都是文明古國,偉大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
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和30年的互利合作表明,中烏加強全面合作順應曆史潮流,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站在曆史和未來的交彙點上,我們對中烏關系的明天充滿信心,也滿懷期待。
心有所向,路必不遠。中方願同烏方一道,牢記建交初心,把握曆史機遇,在國家發展振興的道路上繼續攜手前行,朝着構建中烏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和目标共同努力。
——摘自中國國家主席9月13日在烏茲别克斯坦《人民言論報》、烏茲别克斯坦國家通訊社等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攜手開創中烏關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條隧道
“隧道附近建起了車站和維護站,村裡一些年輕人當上了鐵路工人,收入很不錯……”
電話這頭,烏茲别克斯坦小夥加亨興奮地說着家附近的變化。電話那頭,千裡之外的沙爾貢煤礦項目,中國員工鄧偉的思緒飛到了9年前他與加亨并肩工作過的地方——卡姆奇克隧道。
卡姆奇克隧道位于納曼幹州,長度約19.2公裡,穿越一系列複雜地質環境,是“安格連—帕普”電氣化鐵路的“咽喉”。住在附近的加亨記得,隧道貫通前,當地人從費爾幹納、安集延、納曼幹等東部3州坐火車去内地城市,還得繞道鄰國。
2013年9月,卡姆奇克隧道開挖,由中鐵隧道集團負責設計和施工。鄧偉擔任工區項目經理,加亨毛遂自薦,當上了工地司機。
隧道有兩個“900”,令當地民衆連連驚歎——克服重重困難,中方僅用900天就完成了隧道項目;群山變為通途,列車僅需900秒就可穿越大山。
2016年6月,卡姆奇克隧道正式通車。6年來,得益于這條隧道,越來越多當地人與中國産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交通改善了,費爾幹納州的商業被“激活”了,大批中國商人和産品彙聚于此。當年在工地上學得一口流利漢語的加亨,找到了新工作——為中國商人提供翻譯、交通及接待服務。
從隻會切鋼筋的零工,到獨當一面的夜班領隊,烏茲别克斯坦員工謝拉裡也在隧道項目上學到一身“硬本領”。項目完工後,他組建了一支施工團隊,“加盟”另一家中資企業。
隧道項目完工前夕,烏方主動提出将另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也交給中國建設者。如今,蘇爾漢河州北部,由中鐵隧道集團承建的沙爾貢煤礦現代化改造項目施工正酣。鄧偉有了一個新角色——煤礦改造項目的副經理,而他身邊的許多同事,都是曾經一起“挖”過隧道的老搭檔。
閑暇時候,沙爾貢項目上的中烏工友們常常聊起一段甜蜜的愛情故事——2021年3月,中國技術人員縱艮鵬和烏茲别克斯坦姑娘迪娜島納喜結良緣。縱艮鵬對迪娜島納的深情表白令人動容:“相識于沙爾貢煤礦,結緣于‘一帶一路’,我們的姻緣将如中烏友誼般綿長。”
一座工業園
早晨7時,錫爾河畔,幾輛專線公交車停在烏茲别克斯坦鵬盛工業園大門口,工人們魚貫步入園區内的各個工廠,開啟一天的工作。
鵬盛工業園負責人季求海走進園區第12家入駐工廠——真皮鞋廠,仔細查看生産線建設進度。
“等新生産線建好,新招的烏方員工和中方技術人員到位,鞋廠就能開工投産,給當地和周邊市場輸出産品。”季求海說。
作為中國企業最早在烏茲别克斯坦投資建設的工業園,鵬盛工業園就像一座大型能量泵。每天,來自烏茲别克斯坦各地的礦産、建材、皮革等原材料源源不斷地彙入園區,在高标準的技術車間加工、生産,“變身”為數以千計的閥門、銅制水龍頭、皮鞋,再經從園區穿行而過的鐵路專用線,銷往烏茲别克斯坦、中國、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市場。
鵬盛工業園制鞋廠負責人林莉莉,仍記得2017年2月第一次走進工業園時的場景——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排廠房整齊劃一,每個工人的臉上都神采飛揚。眼前的一切讓她覺得,在這裡,有奔頭,有希望。
說起這些年來工業園裡的變化,林莉莉感慨不已。園區内的工廠多了,生産線擴大了,産業鍊延長了,産量增加了,“鵬盛”的名字在當地越叫越響。如今,塔什幹市内時常可以看到工業園的産品标志和廣告,當地工人都以在工業園工作為榮。
鵬盛工業園水龍頭廠負責人楊昌彪也認為,入駐工業園是正确決定。
2013年底,水龍頭廠與烏茲别克斯坦阿爾馬雷克礦業公司達成合資協議,成立“AWP衛浴”品牌。烏方的礦産資源融合中方的制造能力,讓小小的的純銅水龍頭闖出一片大天地。近年來,合資公司生産的純銅水龍頭、閥門等産品,熱銷俄羅斯、中亞及歐洲市場。近期,公司剛剛簽下一筆俄羅斯客戶的大訂單,并計劃将業務線擴展至整體衛浴。
最近,楊昌彪偶然發現,水龍頭廠興建時種下的一棵樹苗,不知不覺間長成了一棵大樹,如今已可以供人乘涼。他盼着,工業園和工廠的發展也如這棵大樹,繼續乘着中烏合作的東風,愈加枝繁葉茂。
一所孔子學院
9月5日,塔什幹孔子學院打開大門,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中方教師施健驚喜地發現,一張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現——17歲的烏茲别克斯坦男孩宋偉博,獲得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即将啟程赴上海财經大學學習。臨行前,他決定回到孔子學院,再“打磨”一番自己的中文。
中方教師馬蘭同樣驚喜地發現,一張熟悉的面孔消失了——41歲的學生蕾諾拉來電告知,她如願找到一份在中國的工作機會,即将與在南京師範大學留學的兒子相聚。
“在烏茲别克斯坦,學習中文,到中國求學、發展,或進入當地中資企業工作,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塔什幹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薩奧達特·納西洛娃感慨,“一提到學中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來孔院。”
中方院長楊士虎介紹,學院成立17年來,發展特别快。尤其是近幾年,年年都有新故事。2018年9月,學院遷入市中心的新校舍,教室增至10餘間,占地面積850平方米;2019年以來,學院與當地多所中學、高校合作,新增7個教學點;2017年至2021年,學院連續5年主辦烏茲别克斯坦漢學發展暨絲綢之路國際研讨會,為多國漢學家搭建交流平台……
30歲的阿力曾在孔子學院學習中文3年。如今,他是一家中國紡織企業駐塔什幹辦事處的負責人。一口相當标準的普通話,讓阿力在跟中國客戶通話時,總被誤認為是中國人。
烏茲别克斯坦人李小龍的微信簽名“活到老,學到老”,是他13年前在孔子學院學會的第一句中文。從小因為喜歡功夫巨星李小龍而向往中國的他,給自己起了現在的中國名字。他用建房子形容自己學中文的過程——在孔子學院打好“地基”,後面的“房子”就蓋得特别堅固。現在,李小龍的生意與中國密不可分,生活蒸蒸日上。
而今,在越來越多烏茲别克斯坦人眼中,學好中文意味着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兩年,李小龍把哥哥和朋友的孩子們都推薦去了孔子學院,還再三叮囑孩子們:“學好中文,一定前途無量。”
一本圖書
最近,經過一年多的翻譯,30歲的烏茲别克斯坦譯者康德完成了自己的第21本中譯烏作品——《墨子公開課》。從事筆譯工作10餘年,這是康德感觸最深的一次翻譯。
此前,康德對墨子及其思想知之甚少。因此,盡管學習中文多年,也曾參與《論語》《孟子》等的翻譯,康德依然做了很多“功課”。中國同事也幫他搜集了大量闡釋墨家思想的資料。
從陌生,到了解;從理解,到認同;從喜愛,到敬佩。接觸墨家思想越多,康德心中的共鳴越強烈。
最讓康德欽佩的,是墨家崇尚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和主張的“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思想。“墨家思想能讓全世界人民更和諧地生活。我欣賞墨學。”一想到自己的翻譯可以架起一座橋梁,讓更多烏茲别克斯坦人領略中國傳統思想的魅力,康德便心生自豪。
這些年,在中烏兩國,像這樣的“搭橋者”還有許多。
201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博士臧紅岩,與烏茲别克斯坦籍同學歐貝克攜手,在塔什幹共同創辦了絲綢之路出版社,專注于将中國優秀書籍翻譯成烏茲别克語、俄語等,在烏茲别克斯坦出版、推廣。康德就是這家出版社的一員。
臧紅岩和歐貝克有一個共同心願——打開一扇窗戶,推動中烏人文交流,讓兩國民衆增進了解。他們精心挑選書籍,用心組建翻譯團隊。同康德一樣,其他20多名受邀參與翻譯、編輯工作的烏茲别克斯坦漢學家、翻譯家,幾乎都曾在中國學習、生活,精通中文,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
近年來,《駱駝祥子》《中國河西走廊》《中國工業遺産示例》等一大批有關中國曆史、文學、科技、醫學的書籍,在臧紅岩、歐貝克、康德等人的努力下,被翻譯成烏茲别克語,擺上當地書架。
時間的長河見證着兩國情誼絲絲相連。如今,中烏人文合作更熱,民衆友好感情更深,兩國互學互鑒的故事在更好地書寫。
本報記者 嚴 瑜 李嘉寶 林子涵
編輯:邬嘉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