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2:26:25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1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2

今年7月15日,旅遊觀光巴士駛過西班牙馬德裡街頭,溫度計顯示實時溫度為49攝氏度。

持續的高溫正考驗着全世界。

高溫沖襲下,地處北極圈的格陵蘭島冰川開始崩塌;以涼爽著稱的英國,首次發布了異常高溫預警;意大利最大湖泊的水位出現急劇下降;就連本該處于梅雨季節的中國東南部,也受此影響,出現了幹旱危機……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剛剛過去的7月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3個7月之一。

多地持續超40℃以上的極端天氣刷新着氣溫記錄。8月立秋後,全球高溫酷暑并未得到緩解,缺電、幹旱等由于高溫帶來的次生危害也在逐步顯現。

多位氣象工作者對當下的氣候現狀不尚樂觀。采訪中,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告訴記者,未來,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會成為新常态”。

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從大學畢業算起,許小峰與氣象工作打交道已經超過30年。在過去的從業時間裡,他從未遇到過像今年這樣“特殊的夏天”。

今年,許小峰明顯感覺到,盛夏的熱浪比以往都要“兇猛”,超過40℃的極端高溫已經不算新鮮事。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不僅是中國,全球都處在極端高溫的威脅下。

北極圈的溫度飙升至32.5℃,足以穿上短袖;西班牙、葡萄牙出現上千宗熱射病死亡病例;倫敦希斯羅機場氣溫達到有氣象記錄的181年來第一個40.2℃,機場的跑道也被熱得變了形;153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海冰面積較過去的7月平均水平縮小了7%,是近44年來最小的7月海冰覆蓋面;在國内,部分地區最高溫度一度達到46℃。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3

入伏以來,湖北鹹甯多地遭遇幹旱,消防救援部門送水上門。

晴熱少雨成了這個夏天最典型的特征。許小峰說,今年更為特殊的是,高溫持續的時間長。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在8月17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從今年6月13日開始,當前我國高溫熱浪事件的綜合強度,已達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強。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溫過程已經持續64天,超過了此前最長的2013年的62天。

從中央氣象台發布的預警來看,7月下旬至今,中央氣象台已連續發布30多期高溫預警,8月12日以來,連續12天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針對少雨的南方,還發布了幹旱預警。

環保組織北京公衆環境研究中心馬軍長期從事氣候問題研究。他向記者指出,高溫紅色預警的啟動标準是:過去48小時4個及以上省份部分地區連續出現最高氣溫達40℃及以上天氣且預計上述地區未來仍将持續。

馬軍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此輪高論形成的原因。他表示,北半球強盛的副熱帶高氣壓和西風帶意外波動是今年全球炎熱的重要因素。而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地面輻射增強,晴朗少雨天氣居多。

在解釋今年異常天氣原因時,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還提到跨越3年的拉尼娜氣候事件對大氣環流異常的“推波助瀾”。拉尼娜事件指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使得熱帶緯圈環流加強,引發緯圈次級環流的齒輪效應。

周兵指出,今年春季以來,赤道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加強,加上印度洋海溫異常,推動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通報顯示,目前正在進行中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延續至8月,北半球可能持續至秋季和冬初。拉尼娜事件已經影響到氣溫和降水模式,加劇了世界不同地區的幹旱和洪水。

盡管今年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受到了拉尼娜事件的影響,但在馬軍及多位氣象專家看來,持續的高溫天氣無疑是個警示信号,說明全球變暖正在“顯露其危害”。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4

法國正在經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幹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第六次評估報告對此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加劇了氣候系統的不穩定。這意味着,氣候變化正在導緻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更頻繁、更嚴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将這份報告稱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徐馳向記者指出,盡管不如地震、台風帶來的危害那麼直觀,但高溫同樣是一種氣象災害,不容忽視。

今年8月初,中國氣象局也在《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中提出,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标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極端高溫事件明顯增多。

徐馳補充道,全球變暖下的極端高溫災害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從環境危害、人的健康危害乃至城市危害,範圍逐漸擴大。許小峰也認為,由于當前大家對于高溫這一氣象災害的認識還不夠,大衆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防護不夠,最終會出現問題。

次生危害疊加顯現

很難精準地估算此輪高溫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但是諸多迹象表明“今年的情況很是糟糕”——歐洲幹旱觀測機構高級研究員安德裡亞·托雷蒂作此形容。

除了北半球的西歐、南歐、西亞、中亞、東亞、美國、非洲等地相繼出現持續高溫熱浪事件,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等地也出現超40℃高溫熱浪。受南亞季風影響,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春季,今年春季南亞多國的氣溫超過45℃,逼近50℃。

就我國而言,6月13日以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甯夏、新疆等7個省級電網以及西北電網用電負荷均創曆史新高,四川等地一度出現拉閘限電緩解電力供應缺口。

而從全球來看,罕見的高溫下,歐洲的危機變得尤為緊張。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緣政治沖突的疊加影響,尚未從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以及通貨膨脹的困境中“緩過來”的歐洲此次面臨極端高溫時更是措手不及。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5

由于高溫天氣,法國西部多地出現野火。

徐馳曾在歐洲短暫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向記者形容,在空調普及率較低的歐洲,當氣溫高于32℃,居民就“難以忍受”了。而現在,為了應對這段時間的酷暑,歐洲居民用來降溫的電能消耗較以往增加了數倍;不僅如此,多條主要河流的幹涸或是水位急劇下降,嚴重影響了航道運輸的能力。“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運輸煤炭、鐵礦石、石油、建築材料等原料常年依賴水運航道萊茵河,但由于水位的下降,駁船難以在萊茵河上通行,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

高溫下,随着降雨量的減少,農業也受到重挫。歐洲幹旱觀測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遭遇世紀性幹旱,堪稱五百年以來最嚴重,歐盟47%的地區處于“預警”狀态,17%的地區處于“警戒”狀态。

《自然地理科學》刊發的論文中,英國劍橋大學地理專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由于氣候變化導緻的歐洲夏季幹旱,是過去2110年中最嚴重的。該論文釋放了一個危險的信号:夏季幹旱造成了“毀滅性的生态和經濟後果”,而這種情況還将繼續惡化。

徐馳提到,高溫和幹旱對于此前就面臨棘手問題的歐洲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向記者指出,幹旱會引發當地水資源短缺、山火、農作物減産等多重問題。根據意大利農牧協會的數據顯示,幹旱引發的野火,對意大利造成平均每公頃1萬歐元的損失,重建可能需要耗時15年。而這對于依賴歐洲多國糧食淨出口的貧困地區而言,又是一記重創。

徐馳提到,除了直觀的經濟損失和可預見的各經濟體之間的不平等現象,高溫帶來的公共衛生也不容小觑。他以重症中暑表現之一的熱射病為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這一與高溫相關、能夠直接緻人死亡的病症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而在今年,極端高溫天氣下,熱射病帶來的風險“肉眼可見”。他向記者解釋,與普通的中暑不同的是,熱射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的天氣。如得不到及時妥善救治,熱射病病死率介于20%至70%,50歲以上患者可高達80%。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6

意大利倫巴第大區曼托瓦遭遇幹旱的波河。

徐馳稱,高氣溫下,病原體會更加肆虐,傳染類疾病的風險會加劇。此前一項由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環境與健康相關産品安全所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2013年-2015年,中國130個區縣裡,熱浪相關非意外總死亡風險增加15.7%,心血管相關死亡風險增加22%。

在許小峰的印象裡,像今年多地同期出現中暑死亡病例、頻頻發布的高溫預警,甚至是因為空調降溫導緻電力能源不夠,拉閘限電的情況在此前極為罕見。他提醒,極端高溫對人體健康是慢性、長期的,大衆在關注天氣溫度時,也要注意關注體感溫度,尤其是高溫高濕下人的身體狀況。

不可逆的全球變暖

多名國際上的氣候專家将歐洲乃至全球正經曆的熱浪危機判定為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的依據。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的極端化被悲觀者認為是不可逆的事實。

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也大多認同于此。許小峰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當前極端高溫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過量排放溫室氣體等活動直接導緻了生态環境、生态系統的破壞。他表示,從目前來看,大自然的“報複”已經發生,并且還将持續很多年。

IPCC的報告也提到,近100年地球溫度升高了将近1℃,其中超60%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而對于地球溫度升高的代價,這份報告給出預判:僅在未來十年内,氣候變化就将使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從3200萬人激增至1.32億人。

今年5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全球一年期至十年期氣候最新通報》也明确警示:目前全球年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升高了1.1℃。

升高1℃意味着什麼?周兵告訴記者,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在50年内将出現極端高溫,同時至少有10億人将被迫忍受極端高溫帶來的危害甚至流離失所。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7

城市廣場的水幕成了避暑勝地。

然而,1.5℃,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導緻生态系統發生轉折的臨界值。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如果全球升溫1.5℃,接受研究的10.5萬個物種中,将有約6%的昆蟲、8%的植物和4%的脊椎動物失去适宜的生存環境。該報告還指出,當前全球大約有33億至36億人生活在氣候變化高度脆弱的環境中,1850年到1900年平均5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高溫事件,之後将會每10年發生一次。

馬軍告訴記者,由于全球低碳轉型尚未完全,從整體碳排放的量級來看,全球變暖的趨勢會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延續。但所謂的“常态”并不意味着今後的每一年出現極端高溫,但出現的幾率會較以往大幅提升。至于何時會出現、出現多久,複雜的氣候系統并未給出結論。

知名科學期刊《自然》曾發表論文指出,地球有15個氣候臨界點,共同維護着地球的生态穩定。一旦這些臨界點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轉狀态。而目前9個臨界點已經或正在被突破。

“也就是說,全球氣候波動将會變得劇烈。”馬軍向記者解釋,未來,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發生的幾率會增加,全球的氣候也會迎來新常态。世界氣象組織的警示稱,人類需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氣候變化引發的負面趨勢将至少持續到2060年。

如何适應氣候變化?

一個被多位專家認可的事實是:全球變暖正在影響着人類和整個世界。

在提及應對舉措時候,受訪的氣象專家普遍提到,應對當前全球變暖的路徑除了減緩,還有适應。具體而言,一方面,政府、企業和公衆要重視低碳、減排;另一方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将适應新氣候納入考量因素中。

減緩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适應則是為應對這一變化作出的防禦性舉措。“政府可以通過監督、約束企業來實現減排的目标,同時呼籲公衆參與到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活動和傳播中來。”馬軍向《中國報道》坦言,應對全球變暖光靠政府的約束仍然不夠,還應積極尋找和開發具有可替代性的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馬軍說,當前中國在城市建設中采用的海綿城市設計,就是防禦性措施的一種。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8

今年7月1長江水位持續走低,航道部門多舉措保障水路暢通。

許小峰也向記者提到,從短期來看,為應對已經出現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可以通過加強監測和預警,聯動各部門,及時作出應急處理預案,如電力能源的調配、戶外工作人員的保障、醫療資源的協調等。

而從長期來看,應對氣候變暖這一全球性問題則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此前,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了“3060目标”,即中國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也曾推出《歐洲綠色協議》,推動歐洲成為具有氣候适應力的社會。

許小峰補充道,盡管當前國際上形成了保護環境、溫室氣體零排放的共識,但全球減碳合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還未達到理想狀态。他指出,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已經真實地顯現出來,各國都應該充分意識到潛在危險,采取實際行動來應對。

周兵也認為,各國應建立和完善針對極端氣候的多部門預警防禦協調體系,位極端氣候事件做好應急準備,早預警、早行動。同時,有必要建立協調統一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為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提供支撐,從而更好地實現《巴黎協定》相關目标,在通力合作下,共同減緩氣候變暖進程和帶來的影響。

至于普通民衆,周兵建議,少開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多騎自行車,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産品。“如果全世界想要做得更好,現在須立刻采取行動。”他說。

推測此次高溫天氣出現的具體原因(極端高溫天氣極有可能高頻出現)9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徐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