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劇,火了。
開播後馬上成為豆瓣熱門榜第一。
還隔三差五地登上微博熱搜。
看大家的評論。
被氣死的有,引發深思的有,焦慮飙升的也有。
原因很簡單,它聚焦的是當下中國家庭都得面對的兩個字:
内卷。
輔導班,學區房,奧數競賽……
令所有家長「聞風喪膽」的一切,都在這裡——
說這部劇之前,先來了解一個概念:
雞娃。
即打雞血式教育孩子。
信奉「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在孩子小學階段就開始了雞血教育。
不斷為孩子安排課程,讓孩子像永動機一般不停歇地學習。
蔣欣的角色,田雨岚,就是這樣一名雞娃的家長。
她每天都很焦慮。
雖說孩子子悠從小成績優異,名列前茅。
但現在正值五年級,馬上面臨小升初的關卡。
她的目标,就是讓孩子考進私立的初中名校。
為此,她給子悠報了滿滿當當的輔導班。
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背單詞,晚上很晚還要刷題。
除了學校的課程,還要學習奧數,參加各種競賽。
放松、娛樂、玩耍之類,根本不存在。
子悠喜歡踢足球,每周隻有周五一節足球課。
但田雨岚還是把課退了,換成奧數。
她甚至專門做了一個架子,告訴子悠:
你唯一的任務就是用獲獎證書把架子填滿。
這話,成年人聽了都害怕,更何況一個11歲的孩子。
劇中有一個細節,摳手指。
每當被加碼的課程壓到喘不過氣來,子悠就不停的摳手指。
就算摳出血了,也渾然不知。
明眼人都知道,子悠的心理健康已經明顯出現問題。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家長不止田雨岚一個。
子悠的班級裡,幾乎所有孩子都在外面上輔導班。
就算學校再怎麼強調,不要剝奪孩子休息和娛樂的權利。
但一到活動時間,還是有大量家長來把孩子接走,去輔導班上課。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南俪夫妻二人是絕對的異類。
他們對待孩子歡歡,奉行的一直是快樂教育,快樂童年。
不願意讓孩子超負荷,更反對輔導機構的填鴨式教學。
平日在家裡,也十分注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
孩子喜歡唱歌和主持,就支持她去做。
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也沒有責罵。
反倒細心溝通,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所在。
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已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家庭關系。
南俪夫妻,幾乎是隻存在于虛拟作品中,模範般的家長。
可就算這樣,也沒能換來讓人滿意的結果。
在所有的同學都瘋狂加課輔導的情況下,沒有參與輔導的歡歡成績自然排到了倒數。
班裡原本跟她關系不錯的同學們,開始嘲笑她是個笨蛋。
歡歡受到侮辱,回到家哭着要求上補習班。
劇中這一幕,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慕強的種子,已經潛移默化地種到了孩子心裡。
他們還在小小的年紀,就開始在心中給大家分出三六九等,拿着有色眼鏡去評判别人了。
南俪二人原本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沒想到在這種環境裡,歡歡變得根本不快樂。
無奈之下,他們也隻好把孩子送去輔導班,被迫加入了教育内卷的大軍。
隻是,這種惡性追逐根本沒有盡頭。
考滿分根本不結束,而是開始。
超綱學習,奧數競賽都是基本操作;提前學習高年級内容,也是人人必備。
你讓孩子起早貪黑刷題,搞題海戰術。
那我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找好英語家教,從頭打造語感。
所有的父母都在焦慮,所有的孩子都在痛苦。
劇中有個很生動的比喻:
一個劇場裡,大家原本都坐着看演出,突然前排有人站起來了,逼的大家不得不也站起來。
最後,從一起坐着看變成了一起站着看。
更多的付出,換來更差的體驗。
看到了嗎。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教育内卷當中,所有人都是輸家。
本劇播出以後,出現了很多聲音說,劇情太誇張了。
哪有家長瘋魔到這種程度?
但悲哀的是,現實隻會比劇更誇張。
之前有一位博主,卧底某雞娃家長群。
在裡面的所見所聞,簡直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恐怖片。
上下三代,一家五口。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這場戰争中幸免。
從早上六點半到晚上八點半,孩子所有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一歲開始學英語,三歲開始學樂器。
一個上小學的孩子,需要同時學圍棋、珠心算、古詩、網球。
編程課更是早早的安排上,甚至有「小學五年級才學是不是太晚了」的擔憂。
家長們競相曬出自己的雞娃計劃,洗澡、吃飯等項目嚴格規定時間。
「牛蛙」「青蛙」……
「葷雞」「素雞」……
所有的孩子都被貼上了标簽,仿佛沒有感情的提線木偶。
你以為這已經夠可怕了?
還有更甚的——
「雞娃不要緊,隻要早戀真。」
第一次看到這個口号時,魚叔簡直是雲裡霧裡。
家長視早戀如洪水猛獸這麼多年,怎麼突然之間轉了性,開始鼓勵了?
仔細一研究才發現。
原來口号的主題是,「提前過濾篩選,鎖定階層合适的親家」。
家長群裡把昵稱後面加上F/M來表示性别。
每一次發言都是一場暗戳戳地抛繡球。
期待某個瞬間,有跟自己階層相得益彰的家長現身。
然後兩人欽定一場不知能否兌現的遙遠聯姻。
在孩子學還沒上的年齡,家長就已經在研究,給TA找什麼樣的伴侶才可以提升階級了。
這場新時代下的特色婚姻包辦,簡直跟童婚一樣恐怖。
在這些家長眼中的孩子,到底是鮮活的生命,還是人形工具?
當然,家長自己不會這麼認為。
他們已經把所有的期望都傾瀉在孩子身上。
想到自己為了孩子付出這麼多,就暗自垂淚感動不已。
「我都是為了你好」「父母這輩子就指望你了」等PUA式道德綁架,填滿了孩子的思維。
魚叔實在不敢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需要背負多大的心理陰影。
喪偶式育兒,填鴨式教學,高壓式管理。
幾乎所有關于教育的可怕詞彙,都在這裡交映生輝,映照出一片畸形的光怪陸離。
如此可怕的現實,是誰的錯?
或許很多人覺得,是高考造成了這一切,是教育内卷的罪魁禍首。
但魚叔想說。
高考确實不是最好的,但在目前卻很難找到替代。
别忘了。
不管雞娃大軍每天再怎麼焦慮到輾轉反側,那也是在有條件的前提下。
教育内卷,本質上就是一場中産階級的凡爾賽。
在教育資源傾斜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那些貧困山區、落後農村的孩子,出路又在哪裡?
《小舍得》裡面有一個很典型的角色,米桃。
米桃擁有極高的數學天賦,奧數對她來說小菜一碟。
智商測試140,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天才。
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但問題是。
米桃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收入微薄。
能供米桃正常上學就已經很不容易,實在沒有能力再給她提供額外的條件。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之處。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壓榨下毫無喘息空間,而有的孩子卻看着自己稀少的資源望而興歎。
昨天,魚叔才寫到求學艱難的問題。
一位中科院博士意外走紅,他在論文緻謝部分,聲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艱辛的求學生涯,讓人敬佩不已。
可在敬佩之餘,我們也應該看到:
這樣的寒門貴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到底遭遇了多少困境。
北京上海的中産父母,正在操心孩子周末的馬術課到底讓誰去陪着上的時候。
落後山區的父母考慮的,是孩子下個學期的費用湊齊了沒有。
高考,就是他們走出大山最後的希望,是這不公平的世界裡通往上層的一個微小缺口。
高考無辜,家長無奈,孩子無助。
那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要魚叔說的話,這個答案可能并不動聽,甚至十分刺耳:
我們從根本上,搞錯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為了什麼?
認識世界,開明精神,健全人格。
可事實上,這些都是附加項罷了。
最根本的目的,從一開始就說的清清楚楚:
「知識改變命運」。
大家對于教育的訴求,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改命」。
教育、學習,隻是實現目的的方式。
能不能實現階級跨越,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個邏輯下,不能改變命運的教育,就一定不是好教育。
「無法帶來加分、特招的内容,不需要學。」
「什麼抑郁不抑郁的,考試考你開不開心嗎。」
類似這樣的話語,恐怕我們已經聽過太多遍了。
隻要考試分數依然是進入名校的門檻;
隻要名校文憑依然是職場上的重要籌碼;
隻要職業生涯還有帶來階層跨越的可能——
那這場畸形的内耗式鬥争,就不可能停止。
多功利,多冷酷。
但,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人首先要生存,要生活,要占有更多的資源,來過更好的生活。
這樣的欲望沒有止境。
已經占有80%資源特權階層,想把剩下的20%也拿到手。
中間階層一邊想鎖死既得利益,一邊想向上和向下取得更多。
底層則在日複一日的摸爬滾打中,拼命尋找一個逆襲的機會。
還記得前面說的那個比喻嗎。
劇院中越來越多的人站了起來,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幹脆開始爬梯子。
水漲船高,大家付出的越來越多,獲得體驗越來越差。
似乎大家都沒想過,或者不願意去想:
雞娃成功了以後呢?
就算能進入名校,以後不還要面對職場内卷嗎?
一環扣一環,什麼時候才是頭?
所以教育内卷,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
我們失去了做一個普通人的安全感。
不是拔尖,就代表失敗。
可現實就是,邊際效應遞減。
當大家都想依靠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的時候,這條路上的門檻也就越來越高了。
或許等到不久的将來,我們會悲哀地發現:
資質在平均值上下的大家,終于一同被封在了天花闆内。
隻有那些天才中的天才,才有資本從内卷大軍中脫穎而出。
到時候,我們又該怎麼辦?
其實最簡單的做法,魚叔不說大家也能明白。
——從現在開始停止内卷,創造良性的大環境。
隻可惜這事,你我說了,都不算。
畢竟。
留給我們的資源本來就不多,不搶又能怎麼辦呢。
有人不清醒,一頭紮進了内卷之中不肯回頭。
那些尚且清醒的人,也被裹挾着不得不一同踏上賽道。
于是啊。
舞台上的戲越演越差,觀衆的梯子越爬越高。
可卻沒人有膽量,成為第一個坐下看表演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