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詞有什麼講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詩作詞講究一個有感而發,命題作文那是寫八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人作詞有什麼講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詩作詞講究一個有感而發,命題作文那是寫八股。
連辦個唱歌比賽都有這麼多争議,更别說詩詞了。
評委還是觀衆,在一個節目錄制時間内如何能量化地去評判詩詞的好壞,一好一壞還好說,如果都好就比較難辦了,最極端的是都很差的情況。
作為一個以介紹中國詩詞文化為導向的節目,如果專業性過強,不利于推廣,也很難變成合家歡類的節目。
通過背誦詩詞、詩詞中的典故、詩詞創作的背景、詩人的生平組成的節目,更能讓觀衆懂得詩詞的美,從而變成大家對古詩詞自發的喜愛,這才是節目應該的表達中心思想。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可能沒注意。詩歌是很需要應情、應景的,同樣描述一種景色、情緒、哲理,大家隻會記得最出色的那一兩首、兩三首詩歌,如果已經有了,除非有特殊需求,或者天賦異禀,否則其個人基本就不會再在這上面花時間鑽研寫詩,即使鑽研寫有詩歌,估計也難流傳下來。嗯,這種情況和競技運動中大家基本上隻會記得冠軍這個現象有點相似。
唐詩宋詞元曲,為什麼不說宋詩,其實宋詩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但是總體來說,詩歌在唐朝時基本上就把各種情、景、理寫完了,後人(宋以後)基本上隻有在新體詩歌上進行拓展才可能有更靓麗的展示,這才有了宋詞的輝煌。宋詞的輝煌,不隻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引起的,也是文學發展的規律引發的。
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的表達習慣已經轉向日常大白話/白話文。要說創作詩歌方面,可能現代詩歌還有點優勢,創作古詩,我們是真的比不過古人了。
從發展的曆史眼光來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更擅長的文學藝術形式。比如唐朝是詩、宋朝是詞,元朝是曲和雜劇,明清是小說。
文學藝術始終是在向前發展的,其形式也是越來越多樣的,現代人可以享受的文學藝術的多樣性、豐富性也是古人遠不能及的。
比如現在的藝術形式:音樂、舞蹈、電影、遊戲,可能都是遠比古人豐富的。現代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藝術消費的新選擇,因此花在古代文學方面的精力自然就少了,研究古代文學的人也相對少了。
文學的發展也衍生出了更多的形式,比如散文、戲劇、小說。可能許多現代人更喜歡的是小說、戲劇,以及基于小說、戲劇制作出來的電影、電視、視頻。
當代文化産品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雜糅和有機結合。比如将小說、戲劇、音樂、繪畫、舞蹈、遊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給人一種綜合的全方位感官的藝術體驗。
我并不是說現在的文學和藝術就一定強于古代,而是文學藝術發展到我們這代人,可能我們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與古人不同的藝術形式,更多的人會選擇投入當下最流行的文化和藝術形式的生産與消費中,這也是自然規律使然。
但古代文學始終有其價值所在,推薦大家去看B站up主:有山先生自制的節目,B站的詩詞大會,都是野生的現代詩人,其中也不乏優秀的詩詞作品。
古詩要求平仄、韻律、意境,且寥寥數字意達萬千,說難也不特别難,要精品則難上難,非經曆豐富文采耀人不可,一般人寫的都是打油詩,即興寫來多半是胡謅。
曾經在百度詩詞論壇中遊蕩,總有人橫挑眉毛豎挑眼,我總覺得現代人寫古詩不要太強求達到古人的标準;如果意境到了不落俗套,平仄、韻律方面隻要達到朗朗上口就行,不必一字一字的死扣。這是我當時留下的自嘲詩,打他一油:
平仄平仄無新意,
仄平仄平或不及。
仰天長嘯歸去也,
入去上平教小妮。
回到某些人的疑問上來,《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不選人來做應制詩?
首先,太難寫了。大學教古典文學的教授都未必寫得出來古體詩,何況這些小盆友?
其次,太難看了。經過長期針對性訓練,應制詩說難難,說難也不難,文字遊戲嘛。但這玩意經不起推敲分析,就算寫出來,有幾千年珠玉在前,大多數人會說,這寫的什麼玩意?
當然,也有寫得好的,曹植、王勃、李白類。但我不相信《中國詩詞大會》會冒出此等人物。還是那句話,有這個才情見識的人,現在幹點别的不好麼?
背詩詞還不如比賽古文的閱讀理解,這還算是一項傳承,可比的内容也廣得多,深得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