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詭異的漢字?傳說漢字起源于倉颉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颉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100個詭異的漢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傳說漢字起源于倉颉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颉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
從曆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颉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作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衆矣,而倉颉獨傳者,一也”。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别于由漢字派生的假名。在韓國,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别。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
當圖形符号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國系、秦系四系。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曆了從钜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一、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初始形态的口頭語言說過即逝,無法保存。而且受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局限,空間穿透力小,影響範圍有限。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号系統——文字誕生了。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起初,原始人類在繩子上打上數量不同或形狀各異的結來表達特定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結繩記事。随後,遠古人類在石塊、石壁上刻畫一些事物的具體形象來傳達一定的意義,這種象形圖畫直接孕育了人類文字的起源。考古發現的古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國的漢字都是如此。
▲古埃及聖書字
▲兩河流域楔形字
中國漢字曆史悠久,但漢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曆史之謎。與此相關的倉颉造字的傳說則流傳了四五千年。漢字的發明于當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個或幾個人創造的,它應該是我們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隻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隻有我們的“漢字”是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漢字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個個象形圖畫,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體事物。後來,随着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認識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漢字書寫材料的變化,漢字形體發生了巨大變化。筆畫結構越來越簡省,形狀趨于抽象且越來越規整,方塊的形式逐步固定下來。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二、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地方,已經出現刻劃符号,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範,并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半坡刻畫符号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号化趨勢。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複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甲骨文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币、符玺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别,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著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金文随着曆史的發展,逐漸被淘汰,不及碑文傳世的多。但它因鑄于銅器,比竹簡布帛上的文字流傳久遠,因此對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和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散氏盤圖1
▲散氏盤圖2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據說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創造的。春秋戰國時期已通行于秦國等地。大篆主要書寫在木牍、竹簡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齊,結構疏密得當,筆畫較金文更彎曲圓轉,字體比較美觀。但與甲骨文、金文在本質内涵上沒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造方法。
▲大篆3
小篆
春秋戰國之際,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主持秦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删繁就簡而來。後來因為篆法苛刻,書寫不便由隸屬取而代之。從而掀起了漢字書寫的革命,并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小篆對大篆的改造上,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筆畫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筆改為圓角、軟筆。字體顯得圓潤舒展、規矩得體而又活潑靈動,顯出很強的美感。結構整齊,偏旁的寫法和位置都比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邊,促進了漢字的進一步定型化。小篆删掉大篆的繁雜筆畫,省略異體字形,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書法理論: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如魚得水,運筆就像高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卷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小篆 錦繡山河4
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體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體,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體,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東漢中葉出現的八分隸書顯現出當時人們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點如下:字體一般呈扁方形,捺筆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筆法,較長的橫畫在在收筆時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腳式尾巴。這就使波折多、字體美觀與書寫方便結合起來了,利于書法藝術的發展。
▲隸書5
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彎為鈎;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體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于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鐘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曆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在楷書書法理論上,歐陽詢也有很大貢獻,他創造的“歐陽詢八決“具有獨到的見解。八決特點為:(點)要向從高峰墜下的石頭;(橫戈)要向長空中的新月;(橫)要向千裡的陣雲;(豎)要向活了一萬年的枯藤;(豎戈)要像勁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萬鈞重的弩将發動;(撇)要像利劍斬斷的犀牛象牙;(捺)則要一波三過筆。這八種方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顔真卿《多寶塔碑》
草書
草書是楷書的變體,産生于漢代。本是起草文稿時,潦草書寫隸體而導緻的一種變體,後來成為一種通行的寫法,以至演化成為一種純粹的書法藝術。兩漢時期的草書主要是章草。它講究筆墨的連貫,字與字之間、筆畫之間環環相扣,雖偶有間斷,但筆意仍相連。六朝時期,草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詞連現象。到唐代,草書發展到狂草。張旭、懷素等人把草書推向狂放的境界,他們任意增減筆畫,随便改變漢字結構,随心所欲,氣、意、筆一氣呵成。字體一般很難辨認,完全成為書法家表達胸臆、張揚個性的藝術品。提起草書,不能不提及當時書寫材料的巨大進步。西漢末就發明了造紙術,到唐代紙張基本上取代其它書寫材料而處于獨尊地位,紙張的卷舒自如、攜帶方便、吸水易幹等特點,促進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普及與發展。
▲懷素《自述帖》(局部)
行書
行書,與草書一樣起源于漢代,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書寫較楷書簡便,辨認比草書容易,以簡易為宗旨,實用性強,便于流行。成為人們信劄往返、記事作文的首選。書聖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神龍本《蘭亭序》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