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器械是越來越先進,當我們身體有不舒服或者是疾病的時候,即使中醫醫生也不再局限的靠“望聞問切”來看病了,很多的鄉鎮醫院也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了,比如CT機、核磁共振、大型彩超機等。
有些老百姓甚至開玩笑的說“現在的醫生隻會來檢查了,沒有檢查設備就不會看病了”!
醫生真的是沒有儀器設備就不會看病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的很多的醫科大學畢業生都是經過5年的正規本科培訓,再加上3年的三甲醫院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他們的臨床經驗很豐富,診療水平也是很高的,對于一般的常見疾病和多發疾病都能做到看的準确、治療的很好。
為什麼一生病去了醫院以後,醫生會讓患者做這樣那樣的檢查?還要抽血化驗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排出症狀類似的疾病。
我們現在的醫學要求已經過了“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年代了,我們現在追求的是循證醫學,意思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它要求醫生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又能依據現有的最好科學依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以前遵循的是傳統醫學,它主要以個人經驗為主,醫生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高年資醫師的指導、教科書和醫學期刊上研究報告為依據來處理患者,和循證醫學有很大的區别。
循證醫學中的科學依據最好的證明就是各種檢查設備,所以說醫生開必要的檢查單,不僅是為了驗證診斷的正确性,準确評估病人的病情,也是為了排除其他的需要鑒别的疾病。
這些常用的檢查設備中就包括CT和核磁共振,它們都在影像醫學科,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楚CT和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别,是不是價格貴一點的核磁共振更好一些呢?為什麼有人說做核磁共振對身體不利呢?
一、什麼是CT和核磁共振,它們有什麼區别?CT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打個比方,就像是我們吃西瓜時,把西瓜從上到下切成厚薄均勻的一片一片的一樣。CT機對每一個人體層面(“每一塊西瓜”)進行掃描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人體病竈的具體情況。
機器還要再用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将X線轉變成為可見光,再将光電轉變為電信号,然後經過模拟/數字轉換器轉為數字,最後交給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
經過處理後,CT所呈現的圖像是以“灰度”來表示的,所以說:CT反映的是組織和器官對X線的吸收程度。膠片上黑影表示低吸收區,也就是低密度區,比如正常的肺部;白影就表示是高吸收區,也就是高密度區,如骨骼。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将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内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這些能量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就形成了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的優點是獲得的圖像非常清晰,在一些部位的檢查上也是優于CT。不僅如此核磁共振還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也不需要注射造影劑,對人體沒有電離輻射。
二、核磁共振(MRI)檢查有輻射嗎?CT檢查有輻射嗎?很多人在醫生開核磁共振(MRI)檢查時有些擔心,認為做“核磁”是會“輻射”人體的,對身體可能會造成傷害。其實核磁共振中所指的“核”與核輻射中的“核”是不同的。
我們的人體中有大量的分子,其中水分子占比較大的比例,每個水分子中包含了兩個氫原子,氫原子的原子核包含了帶有正電的質子。
将我們人體放在核磁共振儀産生的磁場中時,這個磁場能激發人體内的氫原子核。這個氫原子核可以吸收與它的自旋頻率相同的電磁波,從而引起氫原子核共振。當關閉外部的磁場後,我們人體中的氫原子核會按特定頻率發出電磁波,從而将其吸收的能量再釋放出來,這就叫核磁共振。
看到這樣的原理,我們可以看到“核磁共振”中的“核”指的是“原子核”,和核武器中的核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原子都具有原子核,所以說核磁共振是沒有輻射的。
對于很多人質疑為什麼醫生做檢查時都會關緊門才做檢查呢?因為機器也是需要醫生操作的,醫生也要看看檢查途中有沒有差錯的!
CT檢查有沒有輻射呢?可以明确告訴大家的是,CT檢查是有輻射的。CT的管球會發出x射線,在穿過人體的時候,對人體的細胞産生的輻射作用,是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的傷害作用分為随機化效應和确定化效應。随機化效應指的是隻要接觸了x射線,就有可能産生傷害。它包括緻癌和緻畸的作用。而确定性效應指的是接觸了X線需要達到一定的阈值,才能産生确定性的傷害。比如輻射性的皮膚病、白内障、不孕症等。
輻射的劑量衡量單位是mSv,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輻射的,乘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0.1mSv,做一次胸劑量大約是0.2mSv,做一次胸透劑量大約為1.1mSv,CT掃描一次劑量大約是:2mSv-10mSv。
CT的輻射量是根據患者的檢查部位和檢查項目來測算的,具體如下:
1、隻做頭顱CT平掃,輻射劑量約等于2mSv。
2、隻做胸部CT平掃,輻射劑量約在6-8mSv。
3、選擇做低劑量的胸部CT平掃,輻射劑量會至少減少一半,也就是約3-4mSv。
4、做一個腹部CT平掃,輻射劑量約15-20mSv。
影像科的醫生(拍片或CT的醫生)輻射劑量要求:5年内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所以說做一次CT是完全沒有任何影響的。
三、哪些人不建議做CT?哪些人不建議做核磁共振?
對于病人和醫生來說CT檢查和核磁共振檢查是兩種最常用的法寶,經常給患者開一個、甚至多個部位的檢查,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對于疾病的診斷确實有着很好的效果。
但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做CT和磁共振檢查的,下面就說一下,哪些人是不能做CT檢查的:
1.孕婦。因為CT會對人體有一定的輻射,而除非孕婦是有特殊的病情必須要用CT來診斷,需要權衡利弊考慮CT檢查,不然會對胎兒産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導緻畸形的風險。
2.嬰幼兒。CT不僅會對嬰幼兒有輻射作用,而且嬰幼兒對輻射比較敏感,孩子做CT檢查是也可能會不配合導緻多次拍攝,即使必要檢查也要做好防護措施。
患者如果做核磁共振檢查,一定要注意是不是伴有做磁共振檢查的禁忌症:
第一、裝有心髒起搏器、神經刺激器、電子耳蝸及人工金屬心髒瓣膜等患者,這些體内的金屬或者電子産品會幹擾機器運行,可能會産生不良的後果。
第二、妊娠期孕婦。
第三、體内有金屬異物、金屬假體、假肢、體内鐵磁異物者。
第四、幽閉恐懼症患者。因為做核磁共振需要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内進行檢查,時間需要持續20-30分鐘,幽閉恐懼症的患者做檢查時可能會精神緊張,造成嚴重的傷害。
第五、高熱病人。核磁共振檢查時它的射頻脈沖可以使患者患者的體溫升高0.5-1.5度,為了避免高燒病人發生驚厥等危險,所以高熱病人不能做磁共振檢查。
第六、恐懼噪音的人。做核磁共振檢查時,會出現比較大的聲音,很多人感覺有電鑽在耳邊工作一樣,讓人難以忍受,恐懼噪音的人也是不建議做核磁共振的。
四、做CT檢查有什麼注意事項?做核磁共振檢查需要注意什麼?CT檢查沒有絕對的禁忌,避免成像質量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去除檢查部位的金屬物品,避免金屬幹擾、産生僞影影響圖像質量。
2.腹部CT或增強掃描時盡量空腹4小時以上,避免氣體等幹擾影像或增強造影劑引起胃腸道反應等情況。
3.做增強CT檢查前需要排除造影劑過敏,對于嚴重肝損傷、心、肺、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孕婦慎做增強CT檢查。
做核磁共振時一般需要提前預約,檢查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進入檢查室之前,需要将手上的裝飾品取下來,比如手表、項鍊、耳釘、戒指等金屬物品。
第二、保證體内無金屬物,如鋼闆、支架、釘子、起搏器、金屬假牙等。但不是所有金屬不能進行核磁檢查,钛合金是可進行頭部核磁檢查的,但需開具相關的材質證明。
第三、不能劇烈活動,做磁共振檢查時,患者應該盡量保持同一姿勢,避免劇烈活動。對于有嚴重抖動、震顫,或者難以維持靜止狀态的患者,一般是不能進行檢查的。
第四、如果患者做的是增強的核磁共振檢查,需要在檢查之後在觀察室觀察30分鐘左右,等到患者沒有特殊的狀況才可以離開。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在做磁共振增強檢查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注射對比劑,有一部分人容易發生對比劑的過敏反應,所以為了安全要觀察一段時間,沒有問題以後再離開。
總結:CT和核磁共振都是目前醫院中最常用的檢查儀器,它們有各自的優勢,一般分為以下幾點:
一、适用範圍不同,CT對密度的分辨率比較高,幾乎适合于全身各部位的病變,除了孕婦和嬰兒一般都可以做;而核磁共振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比較高,對肺部和骨骼系統相對會差一些,但對人體沒有輻射,所以兒童和孕婦也可以做;
二、價格方面,CT的價格相對便宜一些,一個部位價格在300元左右,而核磁共振的一個部位價格在500元左右。
三、CT檢查時間短,而且不用預約,對患者的要求比較低,幾乎所有患者都可以做;而核磁共振檢查不但需要預約,檢查時間長,對檢查患者的要求比較高,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夠做此項檢查。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白CT和磁共振檢查各自的特點,哪些人不能做這些檢查?它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并不是說磁共振一定比CT更好,需要做哪種檢查醫生會根據具體需要進行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