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邴(bǐng)原,三國時魏人也。數歲時,過書舍①,聞琅琅聲,遂②不禁而泣。師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凡得入舍而學者,有親也。"師問其故,原曰:"吾少而孤③。一則羨其不孤,二則慕其得④學,中心⑤感傷,故泣耳。"師恻然⑥久之,曰:"苟⑦欲學,不須資也。"原于是入舍就學,卒⑧成國士⑨。
注釋邴原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小時候,他路過私塾,聽到清脆響亮的讀書聲,就忍不住哭泣起來。老師說:"小孩子你為什麼要哭啊?"邴原說:"凡是能進入私塾學習的人,都有父母。"老師詢問他的緣故,邴原說:"我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一方面羨慕他們不是孤兒,另一方面羨慕他們能夠學習,我内心十分悲傷,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師哀傷了很久,說:"如果你想要學習,不需要付學費。"邴原于是進入私塾學習,最終成為了國家傑出的人才。
出處
《初潭集》
文言知識說"苟":"苟"多作"如果"解釋。上文中的"苟欲學,不須資也",意思是如果你想學習,不需要付學費。又如,"苟利國,何避艱險",意思是如果對國家有利,為什麼要逃避艱險呢?"苟"的另一種解釋是表示苟且,隻顧眼前,如"苟活",即沒有意義的生活。
啟發與借鑒
這篇文章講述了邴原貧不喪志、刻苦學習的故事。邴原在幼年喪父、生活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立志學習文化知識,最終感動了書塾裡的教師,成就了一則學與教的佳話。一個"泣"字形象傳神寫出了邴原強烈的求學欲望。
我們應該學習邴原立志求學、刻苦勤奮的精神,更應該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同時私塾的老師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是他給了邴原學習的機會。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