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主題征文 二期# 馬邑之戰一無所獲,毒蛇認為一開始就注定了,因為匈奴作戰流動性特點太突出了,就算這次成功誘敵了,也頂多給他們一點教訓,不能從根本戰略上解決匈奴的威脅,也無法真正實現對打通西域商道這個終極目的。
圖:衛青
漢武帝也意識到漢朝必須更加主動出擊,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戰争的主動權。如何能取得對匈作戰的實質性勝利?漢武帝決定放手一搏,做了兩個重要的調整:首先是用匈奴的戰法來攻擊匈奴,提高騎兵在軍中的地位和數量,改變以步兵為核心的戰法,另外不設統兵主帥,讓各路将軍各自為戰,自主決策出城之後的行軍路線和具體戰法,将指揮權下放到一線。另一方面大膽啟用年輕将領,不再守舊,按傳統兵法思路開展對匈作戰,變中求破。
公元前129年,經過四年的備戰,漢軍按漢武帝部署分四路大軍,主動出擊。骁騎将軍李廣率一萬騎兵出雁門,車騎将軍衛青率一萬騎兵出上谷,輕騎将軍公孫賀率一萬騎兵出雲中,輕騎将軍公孫敖率一萬騎兵出代郡。這次出征的大軍跨出長城,分為四路從不同的路線向北深入匈奴腹地,向匈奴發起進攻。
圖:長城
結果公孫賀将軍出長城後尋找匈奴騎兵未果,無功而返。公孫敖将軍出發沒多久就碰到匈奴騎兵主力,苦戰後損失7000騎兵才逃出包圍圈。名将李廣全軍覆沒,李廣被俘,被俘途中裝死才逃回長安。
而名不見經傳的衛青率領他的鐵騎沖出邊塞,深入匈奴腹地,直指匈奴龍城聖地,并搗毀了龍城,斬獲匈奴700餘人,取得漢朝反擊匈奴以來的第一場勝利。漢武帝在龍城之戰中破格提拔的騎奴衛青此前從未參與過戰争。漢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收到奇效。
圖:龍城之戰漢軍進軍路線圖
為什麼三路都失敗了唯獨衛青一路取得了勝利呢?
首先,衛青是漢王朝首次統率騎兵與匈奴進行作戰。衛青出身低微,負責漢朝馬匹的選擇、飼養,同時又作為漢武帝的親随,常在上林苑鍛煉騎兵戰術,所以衛青的騎兵無論裝備還是戰鬥力都是當時漢朝最強的。其次,衛青選擇了匈奴的聖地“龍城”作為進攻目标,龍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自然會有匈奴人守護。選擇一個固定的地方作為目标是很正确的,比盲目深入草原有效多了。
實際上對于漢軍來說,判斷匈奴主力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天大的難題。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從不定居于一片土地上。所以發生在公元129年春的這場戰役,會稱之為“龍城之戰”。因為漢軍真正攻進了匈奴信仰中心——龍城,雖然,這次四路出擊,除了衛青之外的另外三路,都沒有獲勝。而且公孫敖還損失了7000人,另兩路也折損大半兵力落敗而歸。
不過,由于唐詩“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使得這場小勝為大多數人所知。龍城之戰畢竟是漢人首次主動進攻而獲得的勝利,戰略意義非同凡響。
圖:李廣
但是這句唐詩卻有一個千古疑案,那就是“龍城飛将”到底指的是誰?明明是衛青攻下的龍城,為何大多數古文獻都說龍将飛将是李廣呢?
毒蛇認為主要是司馬遷的筆法所導緻。這一戰,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匈奴大軍包圍,終因寡不敵衆而受傷被俘。其實是一次慘敗,但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的英勇,将描寫重點放在了押解途中,李廣飛身奪得匈奴人的馬匹,一路逃跑并反身射殺追騎無數, 終于回到漢營。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赢得了“漢之飛将軍”的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