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山東省和河南省、陝西省一樣,都是曆史文化大省。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副省級市):濟南、泰安、濰坊、德州、濱州、萊蕪、青島、煙台、日照、東營、濟甯、菏澤、聊城、臨沂、棗莊、淄博、威海。其中,就地級臨沂市下轄的郯城縣,名字容易被外地人讀錯。并且,郯城縣總人口超90萬,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
一
首先,對于郯城縣的“郯”字,名字容易讀錯,其正确讀音為(tán)。在地理位置上,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跨北緯34°22′—34°56′,東經118°05′—118°31′。南部臨近隴海鐵路,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所環繞,北半部與臨沂市臨沭、河東、羅莊、蒼山四縣區接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1.9公裡,南北最大縱距62.3公裡,總面積1189平方公裡,約占全省面積的0.77%。郯城建置,始于郯國。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紀。
二
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國為越所滅,其境入越。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後,其地又歸楚。直至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後,郯國之名不複存在。秦行郡縣制。境地先屬薛郡後為東海郡且郡治所在地,并在楚漢間有一短暫時期亦稱郯郡。隋朝這一曆史階段,改郡為州。開皇初,郯郡廢,郯縣隸泗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泗州改稱下邳郡,郯縣又隸下邳。貞觀元年(627年),郯縣省入下邳,稱郯城鄉。
三
元和間(806—820年),複置縣時,遂以鄉名為縣名,稱郯城縣。明代,郯城縣隸山東布政司兖州府沂州。清朝這一曆史階段,郯城縣屬山東省沂州府。沂州府地處山東省東南沿海,附郭蘭山,領莒州(散州,含今莒南大部及五蓮部分)、蘭山縣(治所,含今臨沂市區大部以及蘭陵、臨沭部分)、郯城縣(含今蘭陵、臨沭部分)、費縣(含今平邑、臨沂西部)、沂水縣(含今沂源大部、沂南中東部)、蒙陰縣(含萊蕪、沂源部分)、日照縣(含今五蓮部分)。
四
最後,1978年,郯城縣屬臨沂地區。1994年4月21日,臨沂地區撤銷,建立臨沂市(地級),縣仍屬之。如今,郯城縣總人口約為97萬人,素有“魯南糧倉”之稱,是全國100個産糧大縣之一,先後八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郯城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8%,是我國栽培銀杏最早的地區之一,縣内百年以上的大樹有3萬多株,是“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