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 磊
内容摘要: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對雙基能力、三維目标、綜合素質等的聚焦強化版和升級轉型版。本文将美術校考納入面向2035年國家文化戰略需要、藝術類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以及美術與設計類學生全面發展三個維度中,并以核心素養貫穿其中,旨在通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核心素養考試的内容改革等,以期美術校考能走出應試美術的羁絆,更能契合高校人才選拔标準,符合美術人才成長規律,更好地滿足未來國家對高水平文化藝術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核心素養 美術校考 雙基藝術類高校 文化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全面吹響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号角。作為全國藝術類高等院校,尤其是經教育部批準的30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和18所藝術類本科專業參照執行的高校,如何将高水平文化藝術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供給,轉化為充分滿足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人才戰略需求,是一項關鍵而又緊迫的任務。
美術與設計類(以下簡稱“美術類”)專業考試招生,是高校特殊類型考試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選拔、培養美術類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教育部2017年在新課标修訂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育人的本質和針對性更加明确。反映到美術校考上,從“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三維目标”(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再到“核心素養”,使考試标準的形态從作品呈現标準(雙基)、作品内容标準(三維目标)走向考生成就标準(核心素養),即以考生應該達到的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作為美術校考标準的綱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核心素養考試的内容和标準等就成為我們反思校考改革的重要話題。
一、建構美術校考核心素養的背景和意義
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不僅是中國積極參與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在全球确立中國的文化與價值地位、全面提升中國國際競争力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也标志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國家宏觀層面與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等相協同的總體戰略架構,這是“基于高度凝練中國文明認同型國家文化比較優勢而提出的‘十四五’及未來國家文化發展方向和政策路徑的基本策略”〔1〕。
國家的影響力取決于經濟、科技和軍事硬實力,但歸根結底取決于文化軟實力。未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培育和推廣,将有力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主要體現在:第一,美術推動經典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深入互動。美術對文化的創造,既包括對傳統經典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包括對新文化或流行文化的産生提供精神營養和借鑒,這就需要具備創意實踐以及美術表現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第二,美術推動經濟與文化的深入互動。文化品性與美術手段是提高經濟、産業和産品感知質量和文化品格的主要因素。通過設計和審美,文化可以讓産品超越流水線,賦魅人的靈性,塑造具有文化觸動力、經濟持久力和價值滲透力的形象資産,這需要具備文化理解與審美判斷等方面的核心素養。第三,美術推動科技與文化的深入互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颠覆性科技創新及其在文化藝術領域中的普及應用,在改變藝術生态、催生新興藝術業态、變革藝術生産方式、引發藝術消費革命等方面影響深遠,這更需要具備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信息媒介與科學素養等的支撐。第四,美術推動本民族文化與域外異質文化深入互動。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基礎上重建21世紀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價值系統和文化象征符号系統,提高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能力和效果,還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以及國家認同與全球意識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應當說,核心素養是連接國家宏觀文化戰略、培養目标與考試招生的粘合劑和連接線。确立面向2035年美術校考的核心素養,既要回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對文化藝術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更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這是基于素養驅動下美術校考政策制定的核心。在确定面向2035美術校考核心素養架構時,既要與時俱進,豐富和充實造型、技巧、色彩等通用維度素養的内涵;也需要适時引入諸如審美素養、信息素養、創意實踐等職業維度素養,以适應時代的要求;更要重視批判性思維、感知質量、文化理解、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等非具體的行為素養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還要考慮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元認知與可遷移、國家認同與全球意識等跨領域的戰略素養,以滿足國家戰略所需。
不同國際組織、國家對“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
二、美術校考中知識、技能、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關系
“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2〕。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全球許多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以便能更好地适應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為此,他們基于對未來公民素養的追問,提出了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21世紀核心素養(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關鍵素養(Key Competences,歐盟)、綜合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澳大利亞)、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中國香港)、核心素養(Core Competencies,中國)等理念。這些理念甚至成為許多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評價改革的基礎而普遍受到重視。
怎樣理解美術校考中知識、技能、能力與核心素養的關系?以素描為例,形式美法則是知識,點線面體是技能。知識、技能要變成能力需要有真實的情境,而省級統考檢驗的重點應是知識、技能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水平,這就是能力。
有了能力不一定有素養。什麼是美術核心素養?個人認為,寫實造型就是關鍵能力,感知質量就是必備品性,同理心或共情意識就是價值觀念。如在中國傳統造物藝術中,要表現道,就需要器,形成器又必須通過技,擁有技又必須從法,要運用好法則必須把握好度。這也是道與器(素養)、器與技(能力)、技與法(技能)、法與度(知識或經驗)的相互關系。因此,美術核心素養是靠學生自己在自然、生活、社會、經曆等體驗中感悟出來的,不單純是靠教師教的。教師教的美術知識、技能或能力是學習的階段性目标,是通向美術核心素養的手段,其本身并非校考的最終目的。
現在藝術類考試越來越嚴格,考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也越來越強。但美術核心素養依舊不是人人都具有。比如,如何表現一串葡萄?隻要用寫實的手法或真實的色彩描繪出“水果意義”上的靜止純潔、晶瑩剔透就很成功。如果是具有創造性或批判性思維素養的人,他就可能“畫知不畫見”,把美麗的葡萄畫成具有“動物意義”上跋扈恣睢、兇殘貪婪的形象。因為作為水果的葡萄,一旦被壓榨變成酒後,便有了動物的生命和沖動。再如,造型法則沒有告訴你在疫情肆虐的生活中如何實現自救和保持自信,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美術素養底蘊的。如果是具有同理心或共情價值觀的人,會通過觀察、參與和感受他人,了解他們的經曆和動機,從而洞察更多所關注領域的有益信息,使自己深入沉浸到他人所面對的問題環境中,以便抛開自己的偏見,“跳出框框思考”,為創建的問題找到創作或設計的解決方案;而缺乏美術核心素養的人、沒有同理心等價值觀的人,就會陷入言聽計從、我行我素的行事泥潭。所以,素養不是不要知識,也不是不要技能和能力,但是知識多不一定有素養,能力強也不一定有素養。這就是校考中美術素養跟美術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區别,也是與省級統考最大的不同。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蘇裡科夫美術學院圖像分析與創作技法課程作業
三、美術校考中核心素養的内容分類
近些年,無論是統考還是校考,我們的“應試美術”也培養了一些素養,如死記硬背(記憶)的素養、畫見不畫知(重複性技術)的素養、題海戰術(應對考試)的素養等,應試美術的速成化和教條化使之成為壓抑學生的工具,“由此便出現一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3〕。在構建21世紀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時代背景下,這些素養都是低端素養,既不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也無法滿足“為國選才”參與國際競争的需要。
相對于分數至上的“應試美術”,面向2035年美術校考的核心素養,歸納起來,應着重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應站在“需要成為什麼”“怎樣成為什麼”的行為層面,運用形式、造型、結構、材料、概念、媒體和各種美術技巧進行制作的美術表現素養;第二,應站在“還能聯系什麼”“還能發展什麼”“還能改變什麼”的心理層面,将抽象問題具體化,從多視角、多層面聯結融彙、提出解決方案,并在多個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的創意實踐素養;第三,應站在“期待成為什麼”“應該成為什麼”“必須成為什麼”的物态層面,把握所創作的視覺形(意)象能對他人、社會、環境産生共情牽引和集體反應的審美感知素養;第四,應站在“通過什麼”“依托什麼”“接受什麼”的媒介層面,識别、解讀、評價和有效利用作品、圖像等視覺符号的内容、形式、意義、技術、風格以及文化價值的綜合圖像信息素養;第五,應站在“為什麼是這樣”“優勢是什麼”“還能發揚什麼”的人文層面,通過對中國造型造物觀念運用、美術跨學科互動和美術現象分析,形成對社會、文化、曆史新的認識和理解的國家認同和全球意識。
美術校考中“認知型”與“認識型”評價要素的對照圖
四、對美術校考素養轉向的思考
核心素養之于美術校考意義深遠,這裡主要結合校考内容改革談三點。
第一,構建我國素養本位的考試評價、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相适應的新體系。理順知識、技能、能力和素養的關系,打通選拔、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邊界賭點,解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課标失範的難點,消除單一化、片面化、機械化、功利化應試痛點,各藝術類高校盡快建立基于培養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标準和基于校考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标準兩大系統,實現“招培就”三位一體“素養化”全覆蓋。
第二,将核心素養的内容納入美術校考,實現“認知”型考試與“認識”型考試的深度融合,是推動“畫見又畫知”核心素養評價有效落實的關鍵所在。應試美術不僅簡化和剝離了俄國契斯恰科夫素描體系的認識論、方法論,以及西方現代繪畫認知性、自主性,而且長期忽視對中國造型藝術“畫見又畫知”傳統準則的學習運用,産生一批批缺少靈魂、缺少感悟、缺少個性、缺少創造的“社會水泥”〔4〕。如畫面過于偏重理性、依賴度量、偏愛形式的确定性和完整性,極力追求線條清晰和造型準确的寫實風格,甚至極盡精細、繁缛與雕琢之能事,這種片面追求知識技能的完法和定法,而忽視“寫形”與“傳神”、“立象”與“盡意”、“觀變”與“窮理”、“生疑”與“盡性”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也等同于僵法、死法,不僅肢解美術校考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而且也極易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養結構的殘缺不全。
第三,核心素養體現的是“關鍵素養”“跨學科素養”“創造性素養”和“價值觀素養”,實現知識、技能、能力從學科邏輯轉向素養邏輯,是美術校考内容和考試方式改革的重要依據。傳統上,我們習慣以學科知識結構及其知識發展邏輯為依托确定美術校考内容和考試方式,雖然路徑相對明确,但學習和考試内容越選越多,所選内容無非是追求對自然樣态的描摹或表象的相似,欠缺“以形寫神”“應物象形”“随類賦彩”“傳移模寫”等透過物的表象認識物的本質,以此創造出複合之象并提升為主體情感意象的核心素養。這對未來滿足學生個體和社會發展幾乎沒有保障。隻有将美術校考内容和方式的确定依據從知識、技能在學科中的意義,轉向知識、技能在核心素養培養中的意義上來,亦即把美術表現、圖符解析、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置于一個綜合的本體層面上,賦能關鍵能力,去捍衛知識、藝術、精神和人的價值,才是組織美術校考的真正意義所在。
綜上所述,面向2035年的美術校考,不同于以往圍繞“雙基”和“三維目标”開展的美術類省級統考或校考,而是将校考納入國家文化戰略需要、藝術類高校人才培養目标以及美術類學生全面發展三個維度中,并以核心素養貫穿其中,使得美術校考更能契合高校人才選拔标準,符合美術人才成長規律,更好滿足未來國家對高水平文化藝術人才的需要。(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設計創新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号:21ZD25)
注釋:
〔1〕傅才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設計》,人民論壇網,2020年11月13日。
〔2〕[東漢] 班固《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曆,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是中國最早提出“素養”與“報效國家”之間重要關系的論述。
〔3〕[美] 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态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
〔4〕[德] T. W. 阿多諾等著《社會水泥:阿多諾、馬爾庫塞、本傑明論大衆文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孫磊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策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2年第8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