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的前夜,河南衛視《七夕奇妙遊》如約而至,又雙叒叕用傳統文化驚豔觀衆!
九洲池拍攝現場
在隋唐洛陽城九洲池實景錄制的歌曲《給女孩》,讓不少網友直呼“破防了”。節目中融入了七夕節女孩子洗發、梳妝、染指甲、投針驗巧、祭拜織女星、穿針乞巧等我國古代七夕節民俗。
小溪邊,女子沐浴洗發、潑水嬉戲;閨閣内,女子梳妝,畫眉、抹脂粉、點绛唇、染指甲;傍晚庭院中,少女們投針驗巧;夜晚,少女們聚在瓜棚下、葡萄藤下“聽”牛郎織女相會;月光下,少女們一起祭拜織女星;宮廷中,妃子宮娥登穿針樓面銀河而乞巧。《給女孩》用跨越時空的真實場景,在展示民俗的同時,又傳遞了鼓勵女孩自強、自信、自愛的價值内核。
洛陽周公廟博物館館長田國傑介紹,農曆七月七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稱七夕節、七巧節、乞巧節、少女節。七夕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遠古時代的星象崇拜。當時人們視牛郎織女星為神,後來人們加以想象,根據人類社會的現實,把牛郎織女想象為一對伴侶。
随着人們把七夕節當成民間良辰佳節之後,七夕活動也日益豐富起來,七夕乞巧的習俗也逐漸成為七夕活動中的主要内容。
穿針乞巧是最為常見的習俗。月下穿針,三穿而過者,謂之得巧。有的地方還競賽穿針引線,争得巧手之名。這些廣泛流傳的各種乞巧活動,也反映出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純樸追求和對自我幸福生活的祝福。
古時候,在進行謝神乞巧的同時,人們也在節日乞求生育。在節日前利用若幹種植物,如小麥、綠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數寸後,在七夕當天用紅藍彩線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征。
田國傑介紹,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多以餃子、面條、油果子、馄饨等為節日吃食。吃餃子多在我國魯西南一帶較為流行,人們還将錢和棗包在餃子裡,吃到了就意味着得到财富。而在江浙一帶,乞巧食品多用糯米,油炸成各種小的花果子,這被認為是甜蜜幸福的象征。
在膠東地區節日還有吃麥芽糖餅的習慣,他們用新長出來的嫩麥芽加糖做成糖餅,俗稱巧果子,傳說即日之夜對月而食,可使人生巧。
這些傳統七夕習俗,你學會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