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桃符是什麼節日的象征

桃符是什麼節日的象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3:53:45

桃木劍、桃木如意、桃木挂件、壽桃酒、桃花茶……走進桃鄉肥城的中國桃文化博物館,琳琅滿目的桃文化展品充分诠釋了何為“居不可無桃”。中國桃文化源遠流長,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節自然也少不了和桃有關的習俗。

桃符是什麼節日的象征(到底有什麼說法)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七絕《元日》脍炙人口,古代春節門前挂桃符的民俗也因此為人所熟悉。

桃符又稱桃闆、桃符闆,是将桃木剖成兩半,上面寫上祈福禳災的話或畫上神像,在春節時挂在門上,這一風俗魏晉時期已經流行。南宋人陳元靓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說:“桃符之制,以薄木闆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聯,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

春節挂桃符是因為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避惡功能,而這與神荼、郁壘的神話故事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引述《山海經》的記載說:“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在古人看來,神荼、郁壘是管理鬼的神,他們居住的桃樹也因此具有了震懾惡鬼的功能。

桃符是什麼節日的象征(到底有什麼說法)2

到了唐代,桃符有了新的變化,人們漸漸用鐘馗或秦瓊、尉遲敬德的形象取代神荼、郁壘。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出現了在桃符上寫“元、亨、利、貞”等吉祥語的習俗。《宋史》記載,每到除夕,“帝辄命翰林為詞題桃符,正點,置寝門左右”。桃符逐漸演化成了春聯,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桃符,古人春節時還會在門前懸挂桃梗,也有說法認為桃符是從桃梗演化而來。桃梗即桃木人,用于随身佩戴或置于門前,《晉書》記載:“歲旦,常設葦茭、桃梗、磔雞于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桃梗在漢代就已出現,許慎在注解《淮南子》時說:“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歲旦插于門左右地而釘之,即其制也。”考古發現也印證了許慎的說法,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出土了36件桃木俑,三号漢墓也發現了6件桃枝小俑。

肥城人在春秋時期就已開始種植桃樹,桃文化曆史悠久。過春節時,肥城有門上插桃枝的習俗。“必須要用朝東南方向的桃枝。”肥城市世上桃源旅遊度假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姜正濤介紹說,這與當地的一個傳說有關。

相傳,肥城老縣城西邊有座陶山。“陶山72洞,洞洞出妖精。”每到晚上,山上的妖怪便進城作惡,肥城老百姓深受其害。東海度朔山的神荼、郁壘二神聽說此事後大怒,他們來到肥城,折下朝東南方向的桃枝作武器,一陣砍殺,将陶山上的妖怪全部消滅,從此以後朝東南方向生長的桃枝便有了靈氣。

在飲食方面,古人有春節飲桃湯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一書記載說:“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桃湯以桃葉、桃枝、桃莖或荊桃、冬桃、概桃煮湯,或飲用,或用枝條揮灑,以驅鬼避疫。《太平禦覽》說:“元日服桃湯。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王建 本報通訊員 宋傑 李勝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