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留 蕭山區委報道組 蔡卡特
不久前,李水榮、邱建林、魯偉鼎、徐冠巨等“老面孔”,在蕭山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現場相聚,共同見證一件新鮮事:蕭山發出建立“兵團化”作戰機制的通知,探索“蒸小籠”式發展模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浙江縣域經濟的“老大哥”,蕭山提出的“蒸小籠”模式究竟是什麼?為何要從這裡求發展求突破?這個老牌全國十強區,又有着怎樣的“趕超計劃”?
從“悄然失速”到“加速趕超”
在浙江,蕭山曾創下許多第一。早在本世紀初,蕭山就成為了浙江第一個全國百強縣(市、區)。去年最新的全國百強區榜單中,蕭山位列全國第五。
表面上看,“老大哥”蕭山守牢了“全國十強區”的地位。可這份榜單已經拆分成了“百強縣”“百強區”兩種排名,蕭山名次看似沒降,實際上壓力不小。
在不同“圈層”中,蕭山的确有了“坐不住”的焦慮感。
如在杭州,蕭山占杭州全市GDP的比重,從早期的20%下滑到了11%;在浙江,蕭山經濟體量不僅先被餘杭超越,“全國十強區”也被甯波鄞州甩下;在全國,曾經體量相差不多的昆山等地,如今依然是縣域經濟的佼佼者。
重壓之下,“老大哥”決定加速奮起趕超:雖然在全市、全省、全國的位次有所下滑,蕭山依然非常堅定地提出當好全市的“領頭雁”,成為全省的“排頭兵”,争做全國的“先行者”。
“蒸小籠”無疑是關鍵一招。蕭山的工業起步靠的是“村村冒煙、鎮鎮點火”的“攤大餅”模式。現在,要采用精細、精準、落細、落實的“蒸小籠”發展模式,即在保持體制不變的基礎上創新機制,将現有4個平台劃分為8個“兵團”,以專班化的形式運作,打破部門邊界,集聚資源要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蒸小籠”劍指“大躍升”。按照預計,蕭山4個經濟發展平台5年後占全區經濟體量,要從現有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并拉動蕭山GDP年均增長10%以上,使蕭山在新一輪的競争和發展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從“工業經濟”到“城市經濟”
蕭山有一個“亞洲第一”的地标。
在通惠中路,兩座山體之間,有一座淨跨193米、淨高40.8米的鋼結構橋,名為“北山通覽”。這座橋曾是亞洲最大的鋼結構橋,也是蕭山工業發達的象征。
如今,“北山通覽”對蕭山經濟發展的标志性意義逐漸減弱。蕭山的地标,也被錢塘江沿岸的亞運三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杭州之門、亞運村所取代。
這些新地标,是G20杭州峰會和杭州亞運會的“符号”,代表着蕭山充分享受了杭州快速城市化、國際化的輻射帶動效應,成為了資金、技術、人才、項目極為青睐的城區。
地标的更叠,也恰恰折射了蕭山方位認知之變和模式選擇之變:從“工業經濟”到“城市經濟”,蕭山正在重新審視城市經濟的大命題,充分享受城市經濟的虹吸效應,從而不斷提升工業化,加快推進城市化,進而率先實現現代化。
“蒸小籠”就是蕭山探索出來的新打法。
城市經濟對空間、資金等資源要素高度依附。蕭山四大平台雖然集聚了蕭山最多的資源要素,但體制機制還可以更靈活,動能轉換還可以更迅速。
“蒸小籠”則推動資源要素以最快速度和最好服務,向項目和人才集聚。一方面,蕭山推進“騰籠換鳥”,決定在12萬畝存量産業空間中騰出更多連片的産業空間;另一方面,支持每個“兵團化”專班運作,并聯合一家以上國資公司,在項目投融資、城市運營等多個領域發揮資金保障作用,加快推進“産城人文”融合。
今後的蕭山,不僅要在杭州城市化、國際化的語境下打造更多城市新地标,更将打造一個個産業新地标,為“不斷提升工業化,加快推進城市化”寫下多維注腳。
以“空間優勢”換“未來勝勢”
發力城市經濟,蕭山早期也有大膽的嘗試。
2015年,“雙創”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時,蕭山劃出3.04平方公裡的區塊,命名為“杭州灣信息港”,主攻數字經濟等高新産業,如今已集聚4家獨角獸企業、16家上市企業、91家估值超億元企業,被稱之為“蕭山矽谷”。
從錯失數字經濟到發起趕超,蕭山憑一個“杭州灣信息港”是不夠的。憑借“蒸小籠”的探索,蕭山或将以“空間”換“時間”,在區域協調、産業共富等“空間”層面發力,最大限度彌補錯失數字經濟的那些年,以最快速度做大、做強、做優。
事實上,“蒸小籠”發展模式所涉及的4個平台,是蕭山以“空間”換“時間”的最優區塊。目前蕭山劃分的8個“兵團”,如蕭山科技城、市北、錢江世紀城、湘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等,全部都在蕭山濱江一體化的橫縱延伸線上。這些擁有連片産業空間的發展平台,将為“蒸小籠”提供充足的空間保障,以最短時間激活生産力,形成協同互補、聯合發展的态勢。
跳出蕭山看“蒸小籠”的發展模式,也契合了浙江協調發展的目标指向。
在蕭山濱江一體化的牽引下,“蒸小籠”發展模式,或能為全省探路高新産業更好發揮溢出效應,為浙江推進大都市區建設、推動山區26縣市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提供更多以“空間”換“時間”的新經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