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像“打地鼠”一樣此起彼伏,防護措施也在不斷升級,不僅進地鐵、去超市、回公司要測體溫,而且就連最近進出小區都要測體溫了。
和母上大人一起進出了幾次小區,小編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好多次的測量結果表明:我的體溫一般是36.5℃,母上大人的是36.2℃,雖然體溫都處于36℃~37℃的正常區間,但是母上大人的體溫總比我要低0.3度。
愛鑽研又好學的小編怎麼能放過對這種現象的探究?再說,小編還想知道體溫的差異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呢。
19世紀中期,德國内科醫生卡爾·溫德利希首次确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了多年。然而,在2020年1月7日,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團隊發布的研究成果改寫了這一曆史。他們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人體的平均溫度為什麼會發生改變?研究人員從内外兩個因素做出了解讀。
從内部因素來看,現在人類的生活方式某種程度上在改變着體内微生物的環境,對于微生物的多樣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使得體溫降低;從外部因素來看,可能的一種解釋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由于外部溫度的升高,人體不再需要如此多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因此體溫也随之下降。
01
那麼,平均體溫下降對健康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體溫和基礎代謝之間的關系已經得到了科學的驗證——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着基礎代謝不好。
在正常的體溫範圍内略高的體溫會使血管變得較柔軟,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加強白細胞抵禦外來病毒的能力,從而增強免疫力。另外,當體溫較高時,體内的消化酵素及對内髒有益的其他酵素便有了活力,可以預防便秘、胃脹氣、尿頻等症狀。相反,當體溫較低時,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從而增加内髒脂肪。要知道,内髒脂肪組織分泌出的超過20種不良激素是會引起血管炎,并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緻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
02
因此,人體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身體的健康情況
一般來說,要在正常的體溫範圍内保持相對較高的體溫,除了不要總是貪圖吹空調,多食用溫熱的食物,并加強運動的頻次和強度外,照射遠紅外線是種立竿見影的手段。這是因為遠紅外線有較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其溫熱效應會使體溫升高,加快血液循環,活化水分子。而其共振作用則能幫助人體排出寒濕和毒素,對人體産生良好的理療效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