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觀察過蜜蜂和蒼蠅的行為模式?
來自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韋克做了一個實驗,把六隻蜜蜂和六隻蒼蠅各自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将瓶子平放,讓瓶底朝着窗戶,觀察的結果是,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内,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 。
蜜蜂的行為是符合邏輯的,朝着有光線的地方去,對蜜蜂來說,玻璃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們在自然界中從沒遇到過這種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氣層;而它們的智力越高,這種奇怪的障礙就越顯得無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蒼蠅不一樣,蒼蠅是更多的随機活動,看似是誤打誤撞,憑着運氣逃離,但是其實也是智慧的體現——多嘗試,适應變化。
蒼蠅也不知道玻璃是什麼,有什麼特性,但是依然可以逃脫,這是在适應變化。
從生物學層面,其實這是蜜蜂基因裡的認知,在之前的環境中,靠着對光線的敏感,蜜蜂可以更好的存活下來。而人類适應環境的能力更強,人類不光基因會刻下一些基本反應,而且還發展出了認知能力,可以後天的添加很多反應來應對環境的變化。比如開車,遊泳,寫字,讀書,都是對于環境的适應,生理方面更多的是提供了獲得這種可能性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下托爾曼的實驗,他的實驗很好的說明了關于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影響因素,還有對于環境适應方面的啟發。
托爾曼,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認知學習理論促進了認知心理學及信息加工理論的産生和發展,被認為是認知心理學的起源之一。193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新行為主義的代表,目的行為主義的創始人,力圖客觀了解行為的目的性。對學習心理學有較大的貢獻,提出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的概念,彌補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并建構符号完形理論,也成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
小白鼠走迷宮的實驗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白鼠到底是習得了一種行為,還是真的對迷宮是有認識的?
托爾曼的學生麥克法蘭做了一個實驗,他訓練白鼠在迷津裡遊泳。這種迷津與心理學家們通常訓練白鼠的迷津沒什麼不同,隻是裡面灌滿了水。白鼠在通道裡隻能遊泳摸索,遊到目的箱後可爬上去獲得食物。
然後把迷津裡的水抽幹,然後把白鼠放進去。
這樣,白鼠是跑到目的箱,而不是遊到目的箱。
結果發現,所有白鼠都能很順利地把遊泳遷移到奔跑上去,即白鼠都絲毫不錯地跑到目的箱。
托爾曼提醒人們注意,遊泳與奔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它們所涉及的肌肉系統也是不同的。當然,刺激也是不同的:現在的迷津是幹的而不是濕的;溫度是溫和的而不是冰冷的;腳下是地闆而不是支撐着身體的水。
除此以外,托爾曼還做了關于方位的實驗。
白鼠從南面的起點箱出發向東走就能吃到食物。隻需幾次訓練,白鼠就能完全學會。但我們可以問:白鼠學到的是向右轉彎的習慣,還是知道食物在東邊?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白鼠習得的是動作習慣(向右轉彎)還是空間位置(食物在東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測驗時把“T”字型迷津颠倒過來,起點在北面。如果白鼠習得的是動作習慣,它應該向右轉彎,走向西邊;如果習得的是空間習慣,它應該走向東邊。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白鼠都走向東邊,即習得的是空間習慣,而不是動作習慣。
很顯然,白鼠學到的不是一系列動作,即不是對特定刺激作出的特定反映,而是某種比較抽象的和整體性的東西——迷津本身的空間布局。也就是說,白鼠習得的是迷津的地圖。托爾曼造了一個詞“認知地圖”來表明動物在這類實驗中所習得的東西。
白鼠學到的是:食物在哪裡;哪幾個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
白鼠把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種認知地圖中去,它就知道目标在哪裡以及應該怎麼走,而不需要憑借任何一種固定的位移系統來做到這一點。
這實際上是要用位置學習來替代反應學習。
實驗還沒結束,之前的實驗僅僅隻是說明了認知地圖,一種位置學習。托爾曼還做了其他變量,什麼時候給食物,是不是給預期食物?
實驗中,甲組不給食物,乙組給食物,丙組11天之後再給食物。
實驗結果如圖,丙組的成績在獲得食物之後,突飛猛進甚至超過了乙組,而甲組無明顯變化。
還有一個是不是給預期的食物,這個實驗不光用白鼠做了實驗,還用猴子做了實驗。
如果目的不是他們本來預期的食物,老鼠在走迷宮的過程中,犯錯頻率會上升,學習的時間也會變長。
而猴子看到不是預期獎勵的時候,會開始質疑,和在房間内尋找原本獎勵,表現出焦慮,對人吼叫。
托爾曼通過實驗向我們說明了刺激和行為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S-R,還有認知因素在裡面。
這離華生探索了S-R理論之後,又離真相近了一步了,托爾曼的理論是S-O-R存在着一個中介變量——認知。
外在的強化并不是學習産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之前學習已經出現,隻不過未表現出來,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
當然實驗中其實還有一點發現是容易被我們忽視掉,當老鼠有過分強烈的動機(如過于饑餓),或者受到太多挫折(盲巷太多)時,它們就更容易形成那種内涵單一的地圖,而不是像第一個實驗裡那樣,好像在頭腦裡形成了迷宮的整體地圖。
這就像蜜蜂高效适應了自然狀态下的環境,但是适應新的環境,人類也是如此,在人類身上的體現就是執念。
在如此日益變化得快速的年代,人類先天有着比其他動物更強的學習能力,如果是人類走迷宮,人類不光可以自己走,還能畫出地圖,傳給别人看。
而人類也很容易受到之前學習到的信息的影響,如果前面的地圖畫錯了,那麼後面走錯或者迷宮變化了,人類顯然很容易因為地圖而犯錯。
現在一個行業的壽命可能都沒有人的壽命長,比如上一個時代的打字員,現在已經被淘汰掉了。
時代的變化是非常迅速的,如何去适應變化,适應時代變成了我們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學習能力,也就是如何畫“地圖”的能力,而不要太過于執着于“地圖”。
部分圖片、資料來自網絡,侵權請私信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