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時間飛快,明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了。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每當此時,我們都會想起大詩人蘇轼的那首《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然後情不自禁地吟唱兩句,“明月幾時有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其實蘇轼一生中寫過很多的關于中秋的詩,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幾首,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詩背後的故事吧。
0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如果說蘇轼的詞特别像李白的詩,喜歡用極富浪漫色彩的詞句去渲染,那麼這首《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我覺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後人常常把這首詞譽為詠月絕唱,仙人之筆,奇逸之筆。可見大家對這首的評價有多高。
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在朝廷上很難立足,于是他便請求外任,通判杭州,後來又到徐州、密州、湖州當差。
手足情深,蘇轼幾次請求朝廷把他調到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能夠多多見面。但是,一直到他調任密州,這一願望仍然沒有實現。
熙甯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節這天,蘇轼在超然台上飲酒賞月。他看到皓月當空,銀輝遍地。此時他想到與弟弟蘇轍分别已有七年未曾團聚。蘇轼面對着這輪明月,心潮澎湃,乘酒興正酣,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整首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中蘇轼還引用了兩個故事傳說,從而更增添了詩詞絢爛多彩的色調,構造出神奇瑰麗的境界。
瓊樓玉宇典故:引用《酉陽雜俎·壺史卷》
話說有一個翟天師,名叫翟乾佑,祖籍重慶人,身高一米八,手有30多公分長。他每次作揖,手都要超出胸前,睡覺時不用枕頭,腦袋懸在空中。
他晚年時常常預言未來。有一次他進入重慶奉節街市,大聲說:“今天晚上會有八個人經過這裡,大家要好好對付呀。” 結果沒人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誰知當晚火災焚毀數百房屋,人們才知道他說的“八個人”是個“火”字。
一天,翟天師在江岸與幾十個徒弟賞月,有人問:“師傅,月亮上有什麼呢?”翟天師笑道:“來,我指給你們看。” 有兩個徒弟随翟天師的手指看去,見巨大的圓月忽然布滿半幅天宇,月中樓台殿閣、金門玉阙鱗次栉比。隻看了一會兒,忽然恢複如常,一切不見。于是就有了瓊樓玉宇的說法。
高處不勝寒典故:引用《明皇雜錄》
相傳唐明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中秋望月,聊起了月宮。這時候唐明皇一時興起,想去月宮遊玩。于是,他讓申天師作法,他們三人便一起步上青雲,飄飄然來到月宮。看見榜上寫着:“廣寒宮”,但是寒凜特異,皇上不能忍受。
當然,這首詞還要上價值的
蘇東坡的詞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意境高遠,風格豪爽曠達。通過問天問月來探索人生哲理,抒發兄弟手足情誼。
上半部分寫他不滿現實,想要追求天上的自由,然而終究離不開人間,表現他對人生的眷戀。下半部分雖然寫了人生分離造成的缺憾,但仍以樂觀曠達的祝願結束。
02 陽關曲 中秋作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詞寫于熙甯十年,即公元1077年,中秋之夜。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是蘇轼在做了《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之後的下一個中秋節。這一次,蘇轼和他的弟弟蘇轍終于能夠得以重聚。他們在徐州同賞明月,共度良宵。
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轼矛盾的思想,即有骨肉兄弟團聚,訴說親情的難得愉悅,更多的還摻雜着蘇轼預料到馬上就要分離的傷感。
蘇轼喜歡化用唐代有名的詩人的名句
如其中一句“銀漢無聲轉玉盤”化用了唐代兩位著名詩人的詩句呢,你看出來了嗎?
“銀漢無聲”暗用了李賀《天上謠》中的 “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 一句,使人感覺銀河本來是有聲的,而此刻卻靜谧無聲。
“玉盤” 則是借用了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用玉盤來指代月亮,正好和第一句的溢清寒押韻,真是妙句天成,不愧為大家。
03 中秋見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阙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随歌闆。
青熒滅沒轉前山,浪飐風回豈複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由上一首詩得知,熙甯十年,蘇轼在徐州任職。當時黃河決口,蘇轼率軍民防洪保衛徐州。為防止洪水再發生,他組織軍民改築外城,并修建了黃樓。
轉眼一年過去了,元豐元年即公元1078年中秋節,蘇轼又獨自一人過節。此詩寫中秋望月,思念胞弟,談人生。
這是一首中秋詩中的長篇,通過叙事,來抒發詩人的思想覺悟。
話說,蘇轼在中秋節的夜晚,獨自一人泛舟江上。看到眼前的山因為長年累月受到風浪的侵害,已經變了模樣。從而觸景生情,想到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散去,感歎物興則将衰。
而後話鋒一轉,“明月雖然低垂可是仍在,人雖散去可是還有我在呀。我自己依然可以斟酒望月,以盡情懷。我泛舟歸來以後,也仍然可以呼喚童仆斟酒,再重看明月。世事無情但是人有情,我們不能改變世事的變化,卻能掌控自己的心态呀。”
在這份無情與有情之間,一展詩人灑脫淡然的胸懷。而這般胸懷和哲思,隻憑輕舟轉過前山的那一瞬、隻憑歸來的那一刻、隻憑這四句詩便由詩人感受到并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何不令人欽佩呀!
勸慰弟弟
“南都從事”是指詩人的弟弟蘇轍,其中詩中這句“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就是和韻蘇轍的《中秋見月寄子瞻》“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兩句。
其中,子瞻是蘇轼的字。原來蘇轼的弟弟蘇轍也寫了一首中秋節的詩來思念哥哥,但是詩中表現了蘇轍消沉的情緒。
蘇轼這時候又開始勸弟弟了,他說,“莫羞貧,像你我這樣,對月題詩的又有幾人呢?明晨人間百事,又随着日出開始了它的興衰更替,而如今一切都仿佛是在夢中做了一回瑤台的客人。”
04西江月 · 黃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鬓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宋神宗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這年中秋,是他被貶後的第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回首往事,百感交集。
烏台詩案簡介
元豐二年1079年,43歲的蘇轼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便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這本來是一件例行公事,但是作為詩人的蘇轼,寫起來感情十足,充滿個人色彩。比如,“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等。
本來就想找茬治他的新黨們,從蘇轼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隐含譏諷之意的句子,并把這些話大肆渲染,說他 “愚弄朝庭,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一時間,朝廷内一片倒蘇之聲。上任才3個月的蘇轼被禦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
為啥叫烏台呢?那是因為烏台是禦史台的别稱。據說禦史台上面種植着很多的柏樹,成了烏鴉常年栖息之所,黑壓壓一片,所以又稱禦史台為烏台。
全篇充滿感傷
這是蘇轼很少見的全篇充滿牢騷怨恨,悲涼,感傷的詩。讀來令人心弦産生強烈共鳴。
一開始,以悲涼的氣氛籠罩全詩。詩人詠歎人生的短促和事業的無成。接着感歎世道的險惡和人生的寥落。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用“夢”來比喻世事,表明此時蘇轼對過去的仕途生活的否定,心酸往事不堪回首,倍感凄涼。眉頭鬓發已斑白,壯志未酬而人已遲暮。
後兩句借酒賤客少寫世态炎涼,以浮雲蔽月來暗示小人當道,用孤光自照比喻自己孤高清白的人格,最後以凄然北望來寄托詞人念遠懷人的無限情思,充滿了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理解的孤獨凄涼。
05 念奴嬌 · 中秋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裡,雲無留迹。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鸾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這首詩創作于元豐五年即公元1082年中秋節,當時46歲的蘇轼被貶黃州。與上一首相比,此時的詩人更加曠達樂觀。
明代楊慎評曰,“東坡中秋詞,水調歌頭第一,此詞第二。”
同樣是寫中秋月,本篇不像水調歌頭那樣,把酒問天發端,也不是從問月,飛月,望月,怨月,慰月,舞月虛寫月光,而是從憑高眺遠起筆,用虛實結合的筆觸,正面描繪。
詩人縱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
圓月飛升,清冷的月光浸透了一碧無垠的秋空。在玉宇瓊樓中,仙人們乘鸾來往飛行。月光朗照大地,江山如畫,煙樹曆曆。
想象着自己,舉杯邀月,月下起舞,乘風飛升,在水晶般透明的月宮裡吹奏響徹雲霄的笛曲。
全詩營造了一個高潔清涼的月宮仙境,并籠罩上美麗迷人的神話色彩,意境瑰奇飄逸,抒發出詩人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06 寫在最後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每一個身處異鄉的中華兒女心中的情結。我們也發現了,蘇轼幾乎每一首詩都是為了思念自己的弟弟,可見兩人的感情深厚。
盡管蘇轼一生坎坷艱辛,政治生涯颠沛流離,然而正是他的這些經曆,造就了他的詩詞事業的輝煌,也得以讓我們能夠借其詩句表達心情。
我很喜歡蘇轼的詩,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總能看到他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每次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翻開蘇轼的詩,頓時心中充滿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