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北京超市的活魚突然不見了?
雖然官方說是正常商業行為,但很顯然,消費者并不這麼看。
活魚不行了,吃死魚總行吧?
超市裡有很多凍魚,其中有一種叫龍利魚的,由于口感嫩,沒有刺,因此大受歡迎。
不過,龍利魚的價格從十幾塊到幾十塊一斤,可以相差幾倍。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異呢?
這很可能是因為部分龍利魚是另一種魚僞裝的,那就是巴沙魚。
【巴沙魚冒充龍利魚】
龍利魚實際上是一種舌鳎魚,又叫牛舌魚。
它體形扁平,和比目魚差不多,多肉少刺,生活在近海海底。
而巴沙魚實際上是一種巨鲶,又叫越南鲶魚,學名是博氏巨鲶(Pangasius bocourti),是生活在湄公河流域的淡水魚。
雖然兩者的外觀差異很大,不過巴沙魚如果做成魚排、魚柳,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是什麼魚。
而且它做熟了之後也沒有明顯的腥味,因此它常常冒充龍利魚、鲷魚、鳕魚等海魚出售。
【鲶魚橫掃全球】
鲶魚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養殖魚類,其規模擴張的速度史無前例。
目前國際市場上90%的鲶魚來自越南,越南主要養殖兩種鲶魚,一個是巴沙魚(Basa),一個是楂魚(Tra)。
其中巴沙魚幾乎在幾年之内就橫掃了全球水産市場,對中國和美國的養殖鮰魚帶來很大沖擊。
美國主要通過貿易壁壘手段反擊,而中國則主要采取出口轉内銷的方式應對。
【越南的鲶魚戰略】
越南人口不多,國土面積不大,但水産養殖很有競争力。
早期是以羅非魚和對蝦為主,但進入新世紀後,越南施行“鲶魚戰略”, 逐步放棄和退出了羅非魚和對蝦養殖。
目前越南以巴沙魚為主力,主攻出口市場。
越南出口的巴沙魚大約有10%左右進入中國市場,進入歐美市場的大約有40%。
自2010年進入中國,巴沙魚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現在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每年進口10-15萬噸。
雖然中國的廣東、海南已經有巴沙魚養殖的嘗試,但受到水文條件和養殖技術等多因素影響,暫時還無法撼動越南的霸主地位。
【便宜才是硬道理】
曾經有人預測,幾年之内巴沙魚的養殖規模就将超越羅非魚,其中價格是最主要的原因。
巴沙魚的适應性很強,它食性廣、耐缺氧、不易生病,對水質要求不高,特别适合高密度養殖。
而且它生長十分迅速,魚苗投放8個月就能長到商品魚規格。
在深水養殖池塘,它的平均畝産可以超過5噸。如此高産,幾乎沒有哪種魚可以相提并論。
比如中國鮰魚産量大約畝産1噸不到,而且還需要配備投餌增氧設備。
此外,巴沙魚肉質白嫩,無肌間小刺,利于加工,而且沒有羅非魚的土腥氣,無論西餐的魚排還是中餐的酸菜魚、水煮魚、烤魚它都能适應。
巴沙魚的魚皮、魚鳍等下腳料可以加工成膠原蛋白等副産品,進一步強化了它的成本優勢。
【巴沙魚髒嗎】
由于巴沙魚是内河養殖,加之中國消費者對鲶魚的印象就是髒,因此懷疑巴沙魚髒也不奇怪。
不過這種魚本身的特點就是病害少、易養殖,因此相比飽受病害困擾的羅非魚,它的藥物殘留應該更少一些。
此外,進入中國的巴沙魚除了少量邊境走私,主要還是走正規進口渠道。
經過口岸檢驗檢疫把控,這幾年也沒有看到因質量或安全原因退貨或銷毀的。
另外,作為越南的一項國家戰略,他們也不太可能砸自己的牌子。
為了提升巴沙魚的國際形象,他們花了不少心思去獲取各種國際認證,比如國際良好農業操作認證(GAP)等。
【巴沙魚有營養嗎】
為了提高出肉率,巴沙魚一般都會做保水處理,比如用磷酸鹽保水劑處理。
這樣出肉率可以達到40-50%,且吃起來口感更嫩。
保水處理在歐美也是通行做法,魚排魚柳基本都這麼處理,不過這也意味着肉裡的水分偏多。
巴沙魚的蛋白質含量在14%左右,而常見的鯉魚、草魚、鲫魚的蛋白質一般在17-18%左右。
巴沙魚的脂肪含量比較低,大約是4%左右,且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少。
不過這一點也并不是什麼大問題,即使海魚也不是都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
總體上來說,它和龍利魚在營養上并沒有顯著差異,但價格便宜很多,因此性價比挺高,完全可以作為膳食選擇之一。
【如何識破】
比較直接的辦法是看價格,如果十幾塊一斤,不用問,肯定是巴沙魚,龍利魚大概要50塊左右一斤。
還可以看大小,巴沙魚做的魚排不會很大,而龍利魚個頭會大一些。(也不排除有小一點規格的龍利魚排)
此外,由于龍利魚是比目魚那樣生長的,所以右邊的肉明顯厚一些。如果你買魚排的時候發現左右兩片差不多厚度的,那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龍利魚啦。
----------------
轉載請注明來源,禁止轉載到獵豹浏覽器、UC浏覽器、一點資訊和天天快報,違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稿件轉載,歡迎聯系微信公衆号(foodsafety119)後台小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