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
今天我們來聊聊什麼是“形而上學”和“哲學”,以及它們的來曆。
這個詞在百度中的解釋是指:對世界本質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思維方式。這裡其實說的是,在不同的語境中,對形而上學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從哲學上理解,是指以用超經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而另一個方面是指與辯證法對立的,用孤立 、靜止、片面 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當然,今天我們聊的是指它的第一個方面,也就是哲學上的“形而上學”到底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意義?
首先,我們聊聊“形而上學”這次詞的中文來曆,“形而上學”其實是亞裡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這本著作是亞裡士多德死後200多年由安德羅尼柯把他專講事物本質、靈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著作編集成冊,排在研究事物具體形态變化的《物理學》(physica)一書之後,并名之為《物理學之後諸卷》。英文Metaphysic,古希臘文τὰ μετὰ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metaphysica。meta這個前綴有之後、超越、基礎的意思。這個用語被拉丁語注解家理解為“超物理科學”,亞裡士多德在書中讨論的問題成為了形而上學的很多基本問題。
那為什麼叫“物理學之後”呢?因為在亞裡士多德的年代,“哲學”其實是一個泛稱,是對所有知識的一個統稱。任何學科都叫哲學,比如物理學是哲學,政治學也叫哲學,但亞裡士多德在這本書中講的内容,既不是物理學、也不是政治學,也不是文學藝術,而且發現這部分内容是亞裡士多德整個知識體系或者廣義哲學的基礎,其實是關于“存在”本身的一種學說。所以,當時的研究者就姑且把它放到“物理學之後”,加了一個前綴“meta”,也就變成了“Metaphysic”。 而且也稱之為“第一哲學”,因為當時其他學科也被稱之為“哲學”,所以為了區分開來,也把這門學科稱之為“第一哲學”。後來,在近代的大哲學家笛卡爾還寫過一本書《第一哲學沉思錄》。
那這個“Metaphysic”跟形而上學是什麼關系呢?你在百度或者其他翻譯軟件中查“Metaphysic”這次詞的解釋是:哲學或玄學。哲學為什麼在我們國家翻譯過來就是‘玄學’呢?這裡其實有點意思,我國晚清學者嚴複則采用了老子《道德經》的詞來翻譯,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篇中有一句“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這裡的“玄”其實有點類似“道”的意思,所以,嚴複先生借用了這裡的“玄”字來翻譯。這個詞其實也有很中國特色,所以一開始是用這個詞。
但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在翻譯“Metaphysic”的時候,卻借用了《易經·系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的第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将“Metaphysic”翻譯為“形而上學”。雖然這樣翻譯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是卻更為簡單易懂,更偏學術研究一些,也更容易被當時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中國民衆所接受,所以,“形而上學”就被後來的學者廣泛采用了。
好了,聊了東方的“形而上學”以及西方的“哲學”的來曆,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探讨,“哲學”到底是研究什麼的?
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到黑格爾,形而上學一直都是主流,而形而上學所探讨總的大方向就是對世界根本問題的探讨。我們之前講過,其實在亞裡士多德之前,古希臘出現過幾位哲學家,他們就提出了很多形而上學的思想和觀點,比如畢達哥拉斯的“數”,巴門尼德的“存在”,以及柏拉圖的“理念”。這些“本體論”的探讨,都是超越了客觀的物理世界,就屬于形而上學的範疇了。
開始我們講在亞裡士多德的年代,哲學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任何學科都可以稱之為“哲學”,哲學的概念就類似于現在我們講的“知識”一樣是一個統稱。而亞裡士多德對“知識”或者說當時的“哲學”繼續了分類。
第一類是:理論的科學;
第二類是:實踐的科學;
第三類是:藝術。
理論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邏輯性和形而上學;實踐的科學分為倫理學、政治學;藝術則包括制作工藝在内的一切技藝。而且形而上學研究的是那些,最根本、最普遍的學問,它們是構成所有知識、所有學科的共同前提的學問,所以也被稱之為“第一哲學”。
那形而上學研究的是最根本、最普遍的問題,都是寫什麼問題呢?很多學者對哲學研究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分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幾個分類:
1、天地萬物是怎麼來的。稱之為:宇宙論,或者本體論。
2、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和方法。稱之為:知識論。
3、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事。稱之為:人生哲學,或者倫理哲學。
4、怎樣才能使人有知識、思想,行善去惡呢?。稱之為:教育哲學。
5、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稱之為:政治哲學。
6、人生究竟有何歸宿。稱之為:宗教哲學。
在亞裡士多德這裡,哲學的研究最核心的問題是“存在”。那什麼是存在呢?前面我們講了是現象背後的那個本質的屬性。比如小明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小美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這裡的“性格開朗”和“熱愛音樂”是對他們特點的描述,這屬于第二哲學的範疇,而在描述這些特點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人”是什麼,隻有研究清楚了“人”是什麼之後,才能去研究每個人都有什麼特征。而研究人這個存在的問題就是第一哲學範疇了。
亞裡士多德把“存在”分為了兩類。
第一類是:偶然的屬性,稱之為“偶性”。比如蘋果是紅色的,天鵝是白色的。這裡的紅色的、白色的就是一種偶性,因為這些屬性,隻适用于具體的某個或者某些事物,并不是通用的。
第二類是:必然的本質,亞裡士多德稱之為“範疇”。範疇這個詞我們可能不好理解,大家就知道是“必然的、本質的屬性”就可以了。什麼是必然的本質屬性呢?亞裡士多德提出了十個範疇。它們分别是:
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态、狀态、動作、遭受。在這十個範疇中,其中第一個“實體”是最重要的。因為“實體”是承載着其他所有範疇的那個東西,比如數量是解釋實體的數量的一種屬性,而地點是解釋實體地點的一種屬性。既然實體這麼重要,所以,亞裡士多德的“第一哲學”,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實體哲學”。
那什麼是實體呢?我們後面的文章接着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今天參考和推薦書目:
《哲學與人生》
《哲學100問》
《西方哲學簡史》
《古希臘哲學的故事》
《中國哲學史大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