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谏注釋整理?《戰國策》
《戰國策》
音頻 | 嚴鼎
鄒忌諷齊王納谏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谏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解說文稿
(本文部分内容借鑒了魏偉的文章,來自公衆号:幽明軒筆記)
有一句常言,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貴”字,說明“自知之明”并非什麼很普遍的品質。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老子認為既要懂别人,也要懂自己,才是明智之人。依這個标準看,能達到及格線的人估計很少,能正确的認識别人,已經是很難,而正确的認識自己,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好像有某項研究表明,人們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特别的内省與反思的能力,就很容易成為一個驕傲自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到底怎樣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呢?下面我們從《戰國策》中記載的鄒忌的故事說起。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争,各統治集團内部新舊勢力的鬥争,以及民衆風起雲湧的反抗鬥争,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遊說于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争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并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争形勢遊說使諸侯采納,施展着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争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谏,争取“士”的支持。
于是第二天朝見齊威王,把這件事原原本本的禀告給了威王,并且總結到:“您看,就連這一點小事臣都得不到真相,而王上您,管轄的土地足有千裡,治理的城池有一二百座,您的後宮嫔妃無不愛戴您,朝堂上的大臣們無不敬畏您,四方疆界的人無不有求于您,由此看來,王上您受到的蒙蔽大了!”
威王聽到鄒忌的話後說:“很對。”于是下令:“無論大臣、官吏還是百姓,凡是能當面指出寡人的過錯的,受最高的賞賜;通過上書的方式谏言的,受中等的賞賜;能在公開場合對我提出批評的,隻要傳到我的耳朵裡,受下等賞賜。”這道命令剛剛下達時,大家都來進谏,宮廷就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之後呢,還陸陸續續的有人來,過了一年,雖然有人還想來谏言,卻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其他的國家,如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這件事,都來齊國朝見威王,表示臣服。這說明什麼道理呢?自己國家内部的事情做好了,國外的敵人就形不成威脅,而自然降服。看來隻有内部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啊。
鄒忌向齊王進谏的故事講完了,而留給我們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那就是:真相是怎麼被蒙蔽的?
鄒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對鄒忌說了謊,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善意”的謊言,但無論善意惡意,謊言,首先是對真相的一種背離,都是對鄒忌的一種蒙蔽。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蒙蔽鄒忌呢?說到底,利益相關。
嚴鼎中學語文榮譽出品
文稿 | 嚴鼎
音頻 | 嚴鼎
音樂總監 | 曾力佳
排版 | 張金香
統籌 | 孟滕玲 張金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