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利與弊?孔孟從未提倡愚孝愚忠 孔子有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對君臣的主張是雙方的 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臣對君忠是以君對臣為禮為前提的君以禮對臣,換來臣對君以忠君以臣的關系不是專權與屈從的關系所謂“為君難,為臣不易”就是說為君為臣都是不容易的,都要盡到各自的責任所以子路問如何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勿欺也,而犯之”也就是說臣對君應當忠誠,君有錯,臣要谏君主無道,谏而不聽,不可則止也就是說君王有錯誤,臣子要指出,君王不聽勸,就可以辭職不幹了君主違背仁義和禮義,也可以辭職走人孔子本身就是這麼做的,曆史上因為和皇帝政見不合辭職的大臣也有不少 孟子對君權的觀點就更簡單了君之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是極端反對臣對君的無原則地同流合污,或阿谀奉承孟子認為臣下幫助君主做壞事是一種罪惡孟子甚至說:“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而易位”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謂無後的意思是,沒有後人祭祀先人,而不是所謂的傳宗接代“無後”之所以為不孝之首,是因為有無後祀與家族的存亡息息相關孟子的孝道觀把握不好分寸則會變愚孝,因此才會在秦漢以後的某些時代,特别是宋明以來家庭倫常關系的建立和演化中,最終使消極的一面勝過了積極的一面所以請不要在以這兩點來跟風亂反對,會顯得自己不懂裝懂哦内容出自原書籍,我各挑取一部分來了個總結,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孔孟之道的利與弊?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孟從未提倡愚孝愚忠 孔子有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孔子對君臣的主張是雙方的 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臣對君忠是以君對臣為禮為前提的。君以禮對臣,換來臣對君以忠。君以臣的關系不是專權與屈從的關系。所謂“為君難,為臣不易”。就是說為君為臣都是不容易的,都要盡到各自的責任。所以子路問如何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勿欺也,而犯之。”也就是說臣對君應當忠誠,君有錯,臣要谏。君主無道,谏而不聽,不可則止。也就是說君王有錯誤,臣子要指出,君王不聽勸,就可以辭職不幹了。君主違背仁義和禮義,也可以辭職走人。孔子本身就是這麼做的,曆史上因為和皇帝政見不合辭職的大臣也有不少。 孟子對君權的觀點就更簡單了。君之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是極端反對臣對君的無原則地同流合污,或阿谀奉承。孟子認為臣下幫助君主做壞事是一種罪惡。孟子甚至說:“君有大過則谏,反複之而不聽而易位。”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謂無後的意思是,沒有後人祭祀先人,而不是所謂的傳宗接代。“無後”之所以為不孝之首,是因為有無後祀與家族的存亡息息相關。孟子的孝道觀把握不好分寸則會變愚孝,因此才會在秦漢以後的某些時代,特别是宋明以來家庭倫常關系的建立和演化中,最終使消極的一面勝過了積極的一面。所以請不要在以這兩點來跟風亂反對,會顯得自己不懂裝懂哦!内容出自原書籍,我各挑取一部分來了個總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