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柴洪德
前些日子,泰安的文友約我給齊魯晚報•壹點号“泰嶽金融文學”寫點文字,我爽快的答應了。可真到提筆寫的時候,卻又感覺這是個不小的難題。
我想,寫給“泰嶽金融文學”的文字,總要與泰安有些關系才行。小時候,我曾經在泰安住過兩年,參加工作以後,在人民銀行工作的十幾年裡,每年去省人行設在泰安的接待處開會培訓一兩次是常态,以後調到農發行工作,因公出差到泰安也是隔三差五的。因此,我對泰安感情甚深,卻從沒有寫過與泰安有關的文字,要動筆了,萬語千言又不知從何說起,這也是感覺難的原因。
萬事都有開始的那一刻,說泰安,還是從五十年前我第一次走進泰安說起吧。
那是1969年3月,為應對當時國際國内形勢的需要,“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全國人民的頭等大事。我父親所在的部隊成建制從省城濟南調往泰安縣,因為父親走的很急,搬家之事全靠一位通信班的戰士幫忙。好在那個時候家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家具,桌椅床櫃都是公家的,要留給接防部隊家屬使用,屬于我們家自己的衣物裝了兩個柳條箱,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裝了一個舊包裝木箱,被褥打了兩個行李包,提前送到火車站去托運。打點好行李以後,母親和那位通訊員叔叔帶着我和弟弟妹妹前往濟南火車站。
那一年,我不滿11周歲。印象中,濟南火車站人山人海,大都是“大串聯”的青年學生。我們好不容易擠上去泰安的慢車,火車上也是擠的水洩不通。從濟南到泰安不足100公裡的路程,我們整整在火車上呆了九個小時,不時聽到有人抱怨說走着也比火車快。我也不知道泰安離濟南到底有多遠,由于是第一次坐火車,還是有點小興奮的,妹妹剛兩歲,一路上主要是睡覺。
雖說三月份天氣尚冷,可是那位通訊班的叔叔為了我們吃喝上廁所等事項,在擁擠的車廂裡擠來擠去,忙的一身大汗。他把棉衣脫掉隻穿一件襯衣,還直說車廂裡熱。火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真像高速攝影機拍攝的慢鏡頭。在這慢節奏中,我們終于到達泰安火車站。
到了部隊的駐地已經是深夜了,住地是在岱廟東側的縣委大院,當時騰出來供部隊使用。父親已經把托運的行李運回來,部隊分配給我們二間平房,而且沒有廚房衛生間,比起在濟南的單元樓房要簡單了許多。安置好床鋪,簡單的生活用具也安置到位。印象中家裡沒有櫥櫃,父親将裝鍋碗瓢盆的木箱子側放,把箱蓋闆鋸短一點,支到箱子中間,臨時做成了一個兩層的大碗廚。一家人就這樣從濟南搬到了泰安。
隔了兩天,部隊為我們聯系好上學的地方,父親帶着我和弟弟去“五七學校”報到。學校位于青年路北首,據說以前叫實驗小學,雖然已經改名叫“五七學校”,但是大家還都習慣稱它“北實小”。我當時上三年級,順利給我安排了班級,因為學校沒有二年級,上二年級的弟弟隻好跟着一年級學習。大概不到半年時間,學校設立了二年級,一年級一些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和三年級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都到二年級去上學。
安頓好我們學習的事情,全家人的生活就算步入正軌了。時間不長,父親去肥城礦務局曹莊煤礦擔任軍代表,每兩周能回家一次。母親被安排在泰安汽車制配廠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妹妹還差幾個月才能到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在我們大院門口不遠的街道上找了一個沒有工作的中年婦女做臨時看護,每天早上送去,晚上接回家。
半年後,為小妹在岱廟南門一家縣直機關幼兒園辦好了長托手續。也許小孩子與阿姨處久了有感情,記得一天晚上,媽媽和我帶着小妹去告别,與阿姨分别時哭的稀裡嘩啦!堅決不去幼兒園。
從此,每周一,我和弟弟一起上學順路送她去幼兒園,每周六,我們放學的時候再去幼兒園接她。那段時間,我的“組織領導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放學後,父母不在家,我是家裡的“老大”。因為我學會了劈柴生爐子,煮稀飯、溜饅頭、蒸米飯,這些活都是我的。部隊大院的開飯号聲響起,我會安排弟弟去食堂打菜或者打飯,甚至安排他到軍人服務社打醬油買火柴。吃過飯後,洗碗或者掃地收拾桌椅闆凳這兩樣活由我負責安排,我和弟弟分别來做。
我在“北實小”學習了兩年多,每天上學從岱廟南門進北門出,還要約上家往岱廟北門附近的王太剛同學一起去上學。五十年後,班裡的同學依稀能記得名字的有:李魯生、楊林、劉民、嶽進。
兩年的時間,學習經曆也是豐富多彩:教我們算術的喬老師原是地區教育局的領導,因特殊年代的原因下放到我們學校,據說後來他又恢複了領導職務。教語文的班主任老師是一位叫馬玉明的女老師,對這位語文老師印象非常好。
當年為貫徹“學工、學農、學軍”的“五七指示”精神,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泰山上采集中草藥,經校辦工廠加工晾曬後再賣給藥材公司。我和幾位同學曾經與喬老師一起拉着地排車到藥材公司去送貨;師生們在學校的操場上種土豆,種玉米;請珍寶島反擊戰戰鬥英雄到學校作報告。我還參加過一次在岱廟天贶殿前召開的先進表彰會,領了一張獎狀,記不清是那一級表彰的。
兩年後,我們家又随父親工作調動随遷淄博,分别時對老師同學還有些戀戀不舍,馬老師對我再三囑咐:到了一個新學校,要好好學習。我把自己一本最心愛的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簽上名字送給馬老師做紀念。現在想起來,這位老師如果健在的話,應該是80多歲了。
在泰安生活了兩年多,因為家住在與岱廟一路之隔的縣委大院,幾乎每天上學放學都從岱廟穿行,還曾爬上高高的岱廟城牆上去玩。我們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春秋登泰山活動,還在家人陪伴下登過山,記憶中少說也有七八次之多。
1971年夏天,我們全家離開了泰安。我再次回到泰安是十幾年以後了。1985年夏,我參加在泰安召開的全省人民銀行勞資報表彙總會。期間組織參會人員遊覽岱廟和登山活動,我真的是舊地重遊感慨頗多。以後又無數次到泰安出差,也多次重遊岱廟重上泰山,卻從沒有想到尋找打聽當年“北實小”的老師和曾經的同學們。
除了本職業務工作的原因多次到泰安,因為文學活動也到過泰安。一次是與金融文學山東創作中心的賈善耕主任一起,到泰安為金融系統文學愛好者和寫作骨幹舉辦文學及公文寫作培訓講座。還有一次,是在徂徕山參與組織了全省金融文學筆會活動。
最近的一次泰安之行,是2018年夏天,我帶隊去泰安出公差。忽然覺得,再過半年就退休了,以後再來泰安的機會還會多嗎?泰安的同事特意安排我到了當年的“泰安五七學校”,如今的“泰安市實驗學校”舊地重遊。
當年的青磚青瓦平房校舍,早已被嶄新的高樓所代替。因正值暑假,我在學校門前拍照留念。
1969年3月至1971年6月,是我在泰安生活的日子,也許有當年的校友看到這些文字,也許我們能續上同學緣。
泰安是我人生經曆中一個重要的驿站,五嶽獨尊的泰山,文化底蘊遺存豐厚的岱廟,讀書學習的“五七學校”,還有那已經舊貌變新顔的曾經的部隊大院,那兩年多以及以後無數次與泰安有關的日子,是我永遠珍藏的寶貴的記憶。
作者簡介:柴洪德,河北固安人,中國金融作協、書協會員,山東金融作協榮譽主席,山東省散文學會、詩詞學會會員,曾任人民銀行淄博市分行副行長、農發行淄博市分行行長、省農發行資深專員、金融作協一、二屆理事等職。作品散見于《山東文學》《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壇》《軍事故事會》《中國金融文化》等刊物,主編多部文學合集,著有個人散文集《三十六年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