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4:50:21

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

說起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行為,父母總有吐不完的槽。

家長們也總會發現,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經曆不止一個“叛逆期”,每一個階段如果沒有處理好,就會留下“後遺症”。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1

第一次“叛逆後遺症”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青春期,被稱為第二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1.5歲-3歲,孩子常說兩句話:‘不!’和‘我來!’”

我們總想知道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實則有關青春期的教育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了。

在孩子第一次表達“我自己說了算,我的人生我做主時”,這份自我意識覺醒如果得到祝福,不僅第一次“叛逆期”會順利度過,這份祝福也會一直延續到孩子的青春期。

學堂後台有很多這樣的留言證明了:

從小在親子關系良好的氛圍中長大,孩子就不會在青春期突然變“壞”。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2

·發自内心地陪伴孩子,喜歡與孩子一起做事,為孩子的成長感到自豪。

·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關注孩子的興趣和問題,并且表現出真正的關心。

·不認為自己絕對正确,允許孩子說出不同的意見,并且重新考慮自己的決定。

·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不強迫孩子做出改變,而是允許孩子做自己。

從小得到這些祝福的孩子,成長規律被尊重,便沒有必要站到父母的對立面去。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父母就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簡單粗暴地控制和打壓,破壞親子關系,便種下了惡因。

孩子小的時候無力反抗隻能逆來順受,到青春期就會把壓抑的情緒以更加激烈的方式釋放出來,形成惡果。

所謂的“青春期叛逆”,便是童年親子關系惡化的“後遺症”。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3

青春期的“叛逆後遺症”

美國著名作家、心理治療專家朱迪思·維奧斯特在《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

“許多青少年有意或無意地擔心他們的父母是否會繼續愛他們,畢竟他們不再是‘小可愛’。他們既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并獲得自由,又害怕父母會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抛棄’他們。

青少年需要安全感,需要确信沒有什麼可以動搖父母對他們的關愛——無論是他們的日益成熟、情緒起伏、不當行為,還是父母對他們所作所為的憤怒。”

由于身心、大腦發育帶來的變化,少年的内心總是充滿了矛盾和沖突,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父母注意:

其一是,孩子一邊想要像成年人一樣自立,一邊想要退回父母的懷抱中尋求溫暖。

這種矛盾外化到孩子身上,便是極端情緒的随機切換。

比如父母不論管得太多還是太少,都能激起孩子的憤怒,因為孩子總想試探父母是不是無條件愛自己。

其二是,孩子一邊抵觸父母、表達憤怒,一邊充滿自責,擔心傷害父母。

在這些矛盾的“操控”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一些不成熟的舉動。

比如從前上大學離開家前,我總是會和父母作對,一件小事也能吵得不可開交。

然後坐在離家的火車上回想起父母對我的養育照顧,又感覺不應該跟父母吵架,非常内疚。

這種矛盾的狀态,直到多年之後我才明白,那是因為當時的我無法面對自己想留下的心願,于是我讓自己憤怒地離開而不是傷心地離開,以此來避免分離帶來的痛苦。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4

“忍不住發洩情緒後又暗暗擔心氣死父母”,是許多青春期孩子的真實寫照。

這種恐懼内疚即使孩子沒表現出來,也是真實存在的。

就像《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的:

“維護自己單獨生存的權利會使我們在無意識中覺得,我們似乎在殺父母。”

處在這種感覺中,“内疚”其實是個好東西,它能幫助孩子消化一些極端情緒,給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形成一個緩沖。

可直面孩子憤怒和對抗的父母,往往很容易忽略被孩子遮掩起來的内疚和焦慮,于是常常采用兩種手段“對付”孩子:

一種是以暴制暴的鎮壓,企圖讓孩子老老實實聽話照做;

于是孩子更憤怒了,逐漸走向極端,甚至“叛逆期”無限延長到成年之後。

另一種是用付出感和道德感綁架,企圖“感化”孩子;

于是孩子更内疚了,過度内疚帶來的強烈罪惡感讓孩子攻擊、否定自己,把一切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甚至抑郁。

無論用哪種手段,都會給孩子留下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如果我們不願意這樣的“叛逆後遺症”,出現在自家孩子身上,不妨——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5

與其“對戰”,不如早點“認輸”

武志紅老師在《你就是答案: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一書中說:

“當遇到孩子叛逆時,心理醫生們常對父母們說,這是一場戰争,是他們發起的獨立戰争,你一定會輸,你最好早一點接受這一點,否則你隻是看起來赢了,但最後你會輸得更慘。”

既然父母一定會輸,那何不偃旗息鼓,消解掉親子内部這場戰亂?

之前有個關于青春期的小故事廣為流傳:

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覺得媽媽很煩,總是對媽媽說一些傷人的話。

本以為媽媽聽了之後會非常生氣,沒想到媽媽卻笑逐顔開地向家人報喜:“咱家兒子終于進入叛逆期了,慶祝一下!”

當天晚上,媽媽還真美滋滋地煮了象征吉祥的紅豆飯慶祝,還在家門口的郵筒上貼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兒子啦!”

不管是出于真心還是故意而為之,媽媽這種不符合常理的反應把少年搞懵了。

少年意識到,這樣下去隻會讓老媽越來越開心,“叛逆期”一天就結束了。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6

忽略攻擊,看見孩子“叛逆”中的成長,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這種關系開始得越早,孩子越能集中更多精力去面對外界的挑戰。

孩子童年時期構築起的良好親子關系,會延續到孩子青少年階段;

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的,現在開始也不算晚,隻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彌補曾經親子關系中留下的裂痕。

而且,當我們說一個孩子“叛逆”的時候,與之相對的是想要他們“聽話”;一個足夠聽話的孩子,他的自我必然被壓抑。

所以說,“叛逆”其實是個僞命題,成長空間足夠舒展自由的孩子,沒有叛逆的必要。

當我們看到正在發脾氣的小孩,覺得他很可愛并且由衷感到高興的時候,便是這個孩子生命即将綻放的時候。

孩子總愛跟家長對着幹怎麼辦(孩子總愛跟父母對着幹)7

人都有向善向好的本能

孩子随機的情緒發洩

是在試探父母

也是在掙紮中成為自己

接住孩子的情緒

反駁對抗不如正确引導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幫您正确引導“叛逆”的孩子

點擊下方鍊接,了解詳情↓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内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于“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衆号發送“轉載”。

參考資料:

武志紅《你就是答案: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朱迪思·維奧斯特《必要的喪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