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儒家總結的五常,是為人處事的五種道德标準。其實五常對應于易學的五行,是人行為的五種特征。下面專門講一下“義”字。
來自百度百科
簡體的“義”字,一個叉代表剪子,其上的一點兒代表被剪之物,所以其字含有修剪之義,兌卦之意象。兌卦之意象之自我正是行為特征概念的“義”字所指,所以可以用此簡體。隻是簡體“義”字之表象(修剪)與其所指的概念(成就自我)還有一段距離,不那麼明顯而已。所以我們還是從原始字形的字義開始。
原始的“義”字從羊從我,上羊下我,按易學原則我為主體,羊為客體,所以以我為主的我與羊的關系就是“義”字所指。
羊與我的關系中,有人說羊為善,代表了友善,所以義字為友善,其實這種理解不全面,也可以說基本為錯誤的理解。
在商周時代,中國人大約與現代西方人一樣,肉食為主,當時的農業欠發達,羊就為人們提供了衣食,是人們耐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人們放牧使羊群繁盛,而繁盛的羊群又被人利用來吃和穿,這種互相促進又互相索取的關系就代表了“義”字的意義。後世儒家隻把人對客體(自然與社會)應盡的義務提取出來就成為了”義”之含義。
所以“義”字應含有兩層意義:其一,對客體的友善的一面,盡義務使客體繁榮。第二,在盡義務促進客體繁榮的過程中從中獲得自我的發展。
這才是“義”字應有的意義。
君子治國,首要的是要促進民生,民生興旺了,才能使君子也富足。這就是儒家的思想。
關雲長義薄雲天,不在于他戰敗獻身,而在于他對劉備忠心,認真履職,輔助列備,恢複漢室,在成就蜀漢這個過程中也成就了他自己。如果他不能忠心事漢,成就蜀漢,也就沒有什麼義字可言了。
江湖義氣,重點在于利于特定圈子範圍的人,使他們得以生存,但卻不摘手段,不惜損害圈外的其他人,不考慮總體社會效益,所以是狹隘的不可鼓勵的義氣。
“義”字含義重在互相促進互相利用的共生關系,隻生他不自生者不是義的範疇,而是其它概念。
為政者要為人民服務,才有獲取民衆供養的資格,否則隻會被民衆抛棄。
但是“義”字的使用,後來多強調了利他性,犧牲了自利的成分,把利他美化為義而不提自利,是有問題的,不全面的。
“義”字重在職責,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判斷标準根本在于是否互利。
但互利的發生又是有機緣的,不是每做一件利他之事,就立馬會有自利的現實結果,可能會延遲,這是社會活動的複雜性體現。所以後來把單純的利他名為義,義演義工等不獲即時的現實報酬者名為“義”。
人是社會性動物,僅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滿足不了自身生存的需求的,必須在利他中實現利己。短視者以是否馬上利我來決定是否可行,往往不能得到社會其它人員的認可,因而難以獲得滿足,所以太過自私自利反而成就不了自己。
但是完全舍棄自我的行為也容易山窮水盡,不可長久。我都沒了,義行發生的主體就沒了,也就沒有了義。
比如儒家強調君子要利他,那也是事實上民衆對君子的供養關系已經建立了,不必再考慮這種索取方式了。
以利己為出發點和終極目的,主動地去利他,這才是“義”的核心。
于自己或自己所在社團的生存與發展有價值的事,才是有意義的事,“義”字的“意義”的含義就這樣引伸而來。
做一些于社團、社會甚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益的事情,才會使人生有意義。
義字的“職責、義務、名義、意義”之類的含義即如上所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