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龍門石窟的不解之謎

龍門石窟的不解之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31 06:19:39

文|李響

唐朝在曆代漢族王朝中顯得極為“出挑”,它的藝術、風俗甚至服飾,集合了多元文化精粹,開放而彪悍,令現代人都為之驚訝。當人們試圖追尋其源頭、破解其密碼,會發現北魏這個鮮卑族政權為唐朝注入了豪邁的基因。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即是鮮卑貴族之女。

鮮卑拓跋氏興起于大興安嶺,後遷入漠北。公元386年建國,定都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區,國号為魏,表明承接三國魏氏政權進入中華正統,史稱北魏。10年之後,北魏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又過80多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從統治中心一路向南推進的過程,就可看出這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雄心。為了促進鮮卑迅速漢化,孝文帝禁止國人穿胡服說鮮卑語。如果官員在朝廷上不講漢語,立即降職處分。他還把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

龍門石窟的不解之謎(龍門石窟的位置和風水有多好)1

《魏孝文帝吊比幹文碑》

鮮卑皇室鐘情于剛傳入中國的佛教,将其定為國教,并把佛教視為一統中原的精神力量。常依據皇帝真容塑造佛像供人朝拜,認定“皇帝及當今如來”。北魏都城在大同時,開鑿了著名的雲岡石窟。随着王朝向南擴張,佛像、寺院、壁畫、石窟也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傳播。一到洛陽,孝文帝就決定為紀念祖母馮太後開窟造像。他選中了伊河岸邊的龍門山,命人開鑿孝文洞,後人稱為古陽洞,又稱“龍門第一窟”。

龍門山确實是開窟造像的良址。首先,比起敦煌結構松散的礫岩、雲岡較粗糙易風化的砂岩,這裡的石灰岩堅硬細膩,尤其适于雕刻。其次,從風水學上看,兩山夾伊河,既是水口,又是“天門”,是難得的寶地。北魏時代,這裡被稱為“伊阙”,直到隋炀帝時代才改稱龍門。相傳,隋炀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阙,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隻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龍顔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阙。從此,人們習慣稱伊阙為龍門,并把伊河西岸的山峰稱為龍門山,東岸稱為香山。

龍門石窟的不解之謎(龍門石窟的位置和風水有多好)2

孝文帝命人造了三尊巨像。兩側是二脅侍菩薩像,皆通高3.90米。主尊釋迦牟尼,坐于高方台座,通高7.82米。佛像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說明當時北魏的審美已受中原深刻影響,不再崇尚健壯彪悍,而以“秀骨清相”為美;着褒衣博帶,這是典型的漢人服飾,可見當時北魏已在孝文帝命令下,全面推廣漢服。

古陽洞引來許多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及高僧、百姓聚集石窟啟龛造像。整個窟内造像達1350龛以上。龍門地處文化古都洛陽,人傑地靈,伴随造像誕生的碑刻題記多為文學和書法精品。

公元493年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雷霆手段完成鮮卑與漢族融合,刺激中原文明發生深刻變革;這一年古陽洞一錘定音,開啟綿延千百年的龍門石窟藝術先河,打通去往開放包容的盛唐之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