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是一些外地朋友都想來玩一趟的地方。大家在經過曾厝垵的時候應該都會看見海邊的“聖媽宮”,大家看到應該對着一座小型的廟産生好奇。下面,就随小編一起學習了解一下為什麼會有着一座廟吧。
曾厝垵作為廈門港口城市的農村和漁村,在“村改居”之後,仍得天獨厚擁有如此之多的曆史遺存,也算一樁幸事。
四種宗教信仰齊聚
信衆最多的應該是村口的福海宮與擁湖宮都侍奉閩南的保生大帝與媽祖林默娘,他們在此村有90%的信衆,這個特點與閩南所有其他地方一樣。每到節日,這裡總是熱鬧非凡。靠在曾山邊上的太清宮,也是供奉着保生大帝,門口的标志清楚地畫着八卦。
啟明寺以前是尼姑庵,解放前隻有三個比丘尼,她們經常到村裡串門走動,村民都很熟悉。如今,佛教正在這裡蓬勃發展着。
基督教在該村至今留有遺迹,也有相當多的信衆。去年,有來自台灣年邁的李牧師,他操着北方的安徽口音在聖誕節的前夕登陸曾厝垵,他攤開的雙手,見證的老人們跟着說:“阿門”。
關于本村的伊斯蘭教,并不太确定。隻是有人認為,這個墳墓整體使用石頭、石棺,墓碑上又沒有文字,很像已經被論證的泉州伊斯蘭聖墓。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
令人感動的聖媽崇拜
然而,曾厝垵最感動人的宗教遺迹是海邊的“聖媽宮”。如果你經常從環島路走過,你一定會對一座小型的宮廟産生好奇。是的,聖媽宮從一定意義上講,可以算得上是曾厝垵的标志性建築了。
曾厝垵的老人說,聖媽的信仰來源于海邊的“漂客之茔”。聖媽宮裡的“神”隻是很平凡的姑娘,她或許是婚姻不幸,或許是守望、盼望夢中的南洋,也許是想去台灣,也有可能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所以她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早上出海讨魚的漁民看見了她,就将她拖了回來,安葬在這個海邊的地方。
經過了不知多少歲月,這些無家可歸的外鄉人和本地人,就由閩南當地的好心人招魂、辦理殇事。他們由當時社會低層善良、無助的人晉級為至高無上的正神,成為苦難、草根階層的保護神,開始保佑一方淨土。
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二是聖媽宮的節日。村民們幾天前就開始籌備好祭拜的牲品,宮廟戲台早已開戲。八月初一開戲,八月初二歇,八月初二這晚,村民們要請客吃飯,親朋好友都邀請,所以初二歇。宮廟的戲及電影放映都是信衆還願的,每年都持續放映1-2個月的時間,風雨無阻。
【結束語】相信看了以上内容,大家對曾厝垵的“聖媽宮”有所了解了吧。外地的朋友來福建玩的話,不妨來看看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