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社會成員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識别标志和符号,是區别這個或那個有着血緣關系(或其他聯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據《姓氏尋源》卷二四“《廣韻》雲,孔,姓,殷湯之後。本自帝喾次妃簡逖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于魯。”孔子苗裔至今已傳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為什麼姓是一個有着血緣關系的标志和符号呢?這可以從姓的字形來探求姓的意義。姓是會意字,由女、生兩字合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雲:“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個母親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國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遠古時代,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以女子為中心,形成一個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幹個氏族組成一個原始的部落。為了區别不同血緣的這個與那個母系氏族,每一個母系氏族都産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稱号,而這些标志和稱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有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 )等,大都從“女”字,恰恰說明了姓是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産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主要起着“明血緣,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時代的群婚制發展到了以血緣為準則的婚姻制,标志着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姓的産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裡程碑。
母系氏族制度經過一段繁榮發展之後,生産力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産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最後取代婦女居于主導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結構、制度以及氏族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在同部落若幹個母系氏族中,一些處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産生了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會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鑒·外記·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誰誰在這兒,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圖騰、徽号或地名作為标記。在從父家長制家族向奴隸制家族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傳說這些家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曆史舞台上馳騁風雲,演出了一幕幕豐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劇。比較著名的大緻有如下家族系統:一是神農氏系統,姜姓,最早的族長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共工氏和四嶽。二是伏羲氏系統,風姓,最早的族長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紀》說這個家族從太皞死後,共傳了從女娲氏、太扈氏到無懷氏十五代。三是高陽氏系統和高辛氏系統。高陽氏最早的族長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長叫帝喾,這是兩個有較近血緣關系的家族或部落。這兩個家族人丁繁衍特别興旺,《史記》根據傳說,把虞舜、夏禹說成是高陽氏的後裔,把唐堯、殷契、周棄說成是高辛氏的後裔。四是軒轅氏系統,最早的族長黃帝。傳說黃帝同蚩尤作戰時,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參戰,這應是以獸為圖騰的六個氏族,所以黃帝又稱有熊氏,說明黃帝既是轅轅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長。傳說黃帝有25子,即25個家族,其得姓14人,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傳說姬姓為黃帝的嫡傳,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黃帝的軒轅氏的嫡系。至于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說少皞、颛顼、帝喾是黃帝的子、孫和曾孫,那隻是傳說中的一種記載而已。各種傳說留傳下來,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說法。
姓是“别婚姻”,氏則是“明貴賤”。正如《通志·氏族略》說的那樣,“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别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别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标識符号,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湖南圖書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