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半生為人》中有這樣一句話被廣泛傳說: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善良的成熟。
我把後半句悄悄換了一下,改為:“最成熟的善良。”
調換的原因與這句話的原句有關:
“知世故而不世故,曆圓滑而彌天真。”——鬼谷子
因為在我的理解中,“知世故而不世故”側重在選擇。在世故人情下選擇不世故,是一種勇敢的堅持。
我們先來看看“世故”是什麼意思。
#1
世故溯源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中記:“其實有人孝敬他老人家,他的為人又極世故,一定必須要領人家情。”
在這裡,“世故”是形容一個人熟悉世俗人情習慣,待人處事圓通周到。
《列子·楊朱》說道:“衛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
這裡的“世故”是指世間一切的事務。
《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處世經驗”。
總結下來,我認為“世故”一詞的意思有兩種:一是“經驗”,二是“為人圓通周到”。
因此,我認為“知世故而不世故”可以解釋為“明知世俗人情,卻能保持本心,不按俗成的規矩辦事。”
當然,這裡的“世故”應該取的是貶義,因為不是所有的世俗經驗都是不可取的。
#2
不世故的善良
善良:心地純潔,不懷惡意。
一時的善良很容易做到,但是把它裝在心底的罐子裡,仔細保存,不受污染,卻是困難的。
誰能保證自己的心在這樣的世界中是密不透風的呢。
面對世間的污染,還能堅持的善良才是不世故的善良。不世故地對人,不世故地對事。
人常說判斷一個人,應看他如何對待表面上較之地位低的人。
如果一個人對權貴點頭哈腰,溜須拍馬,卻對貧寒惡聲惡氣,橫行霸道。那隻能說他做到了世故,沒做到善良。
一個善良的人,必定在人前人後都能保持良好的品行。
紅樓夢中的平兒常年遊走于潑辣善妒的王熙鳳和風流無能賈琏之間,卻仍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作為丫鬟,在劉姥姥離别之時也送了她好些東西,還說“休說外話,咱們都是自己,我才這樣。”
即使自己的镯子被寶玉房中的丫頭偷去,也沒有聲張,僅悄悄告訴麝月,讓她提防罷了。
興兒對她有這樣的評價:“(平兒)雖和奶奶一氣,倒背着奶奶做些好事。外面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過的,隻求求他去就完了。”
這樣的平兒,不愧于徐瀛“有色有才,而又有德者也”的評價。
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的錯事受到人人效仿後,也不被看作錯了。
不世故,是需要付出勇氣的。
可能不但得不到感激,甚至會平白無故遭人構陷,所以我才說是“最成熟的”善良。
若有一位老人不明原因倒在地上,所有人都擔心被碰瓷而不敢施以援手,這時勇敢上前的那個人,就擁有最成熟的善良品質。
做這樣的事不要反複猶豫,但也要會智慧地保護自己。
有的人不敢伸出援手,是擔心被别人說成“愛出風頭”。
不必擔心那些無關痛癢的碎言碎語,做好自己,讓他們說去吧!
做了自己該做的,就不會在某一時刻回想起來,因為一時的猶豫而後悔。
一把遞上前的雨傘,相信終有一天,會再次成為你躲雨的一處屋檐。
最後,祝願你即使身處凜冽寒風,也能庇護心中溫暖。
文 | 林生
熱愛寫作,勇敢生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