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文章改善民生?“ 民 生 優 先 ” 追 夢 美 好 生 活,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理論文章改善民生?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 民 生 優 先 ” 追 夢 美 好 生 活
——浙江省常山縣推動民生事業快速發展的實踐探索
作者:武東 劉明劍 胡江平
來源:學習時報
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浙江省常山縣确立“民生優先”發展戰略,通過盡心竭力解難事、誠心誠意辦實事、體貼入微管小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兩年多來實施了危舊房治理改造、教育綜合改革、“廁所革命”、“常山阿姨”、孝老之城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最終把“群衆利益無小事”落細落小、辦好辦實,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正悄然走近。
盡心竭力解難事
“共産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群衆什麼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衆排憂解難”。常山縣委一班人牢記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盡心竭力為群衆解難事。
2017年1月1日,常山縣第十三次黨代會閉幕,“民生優先”被寫進黨代會報告,成為發展戰略之一。而會議産生的新一屆縣委班子,也在不久後作出“決不把包袱留給後人、決不讓悲劇再次上演”的莊重承諾,毅然啟動危舊房治理改造工程,所有D級危房全部拆除,原址或另覓新址建設安置房,徹底解決困擾常山人民20年的民生難事。
為群衆解難事的快速度,背後是常山縣委、縣政府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堅持與擔當,從作出決策到制定政策,再到工作推進,全程堅持“民生優先”,盡心竭力赢得百姓支持,讓難事不難。
一是在資金來源上,堅持“政府過緊日子、群衆過好日子”。資金問題一直是常山危舊房治理改造最難邁過的坎。據測算,整個危舊房治理改造工程需要15億元左右的投資,大大超過了常山每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常山縣創新建設模式,通過PPP等方式向社會資本借力,突破資金瓶頸,即先由企業出資建設新房,驗收合格後算出建設費用,政府以一定利率在規定年限内分期支付,緩解眼前的資金壓力,但也意味着政府将在較長一段時間内要“勒緊腰帶過日子”。
二是在政策制定上,盡量讓利于民,幫老百姓“算好賬”。危舊房治理改造不同于項目征遷,它需要居民以業主身份承擔部分建安成本。常山在充分考慮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在制定建安成本标準及相關獎補政策時盡量讓利于民,前後易稿20多次才出台政策。政策規定,危舊房治理改造中整理出的土地,全部用于安置房建設和公共設施配套,住房大多以等面積置換,算上各類獎補資金,居民不但實際支出費用較少,而且房産還能升值,因此獲得廣泛支持。同時,在獎補政策上設置時間階梯,早簽約、早騰空的住戶還可享受政策傾斜,加快了工作進度。
三是在開篇破題上,發動黨員幹部帶頭,一舉打開局面。治理改造危舊房雖是民心所向,但畢竟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開始時涉改戶大多心有顧慮,持觀望态度。縣裡向涉改戶中的黨員幹部發出倡議,号召黨員幹部帶頭作表率,引起熱烈響應,許多黨員主動找到街道、找到指揮部要求簽約。同時,縣裡特别舉行了集中簽約活動,在黨員戶的帶領下,3天時間600多戶居民簽訂協議,工作局面得以打開。
四是在工作推進上,整合多方力量,構建立體服務網絡。常山縣城規模小,城區人口僅8萬左右,此次危舊房治理改造就涉及1萬人。随着工作推進,搬家、租房、生活配套等各類問題逐一顯現,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導緻努力功虧一篑。常山縣廣泛發動企業、社團、城郊村等多方力量參與其中:多家企業拿出職工宿舍,城郊村農民整理出老房、空房,兩天時間騰出800多套房源,解決租房燃眉之急;駐城機關紛紛組織義工隊,休息時間走街入戶,隻要有需要就“搭把手”;出租車司機組成“的哥志願隊”,免費為群衆搬家;電信、移動、聯通、華數、水電等生活服務型企業組建服務隊,上門提供免費移機、退費服務。危舊房治理改造工作中,常山各類志願者團隊達到3000餘人,湧現了許多感人事迹。
誠心誠意辦實事
教育落後是常山人的“心頭之痛”。2016年底,縣委書記葉美峰開展教育調研,幾組數據讓他刻骨銘心:一是此前三年,常山縣中考每年前30名分數的學生無一留在常山,高中階段全部到衢州、杭州等地就讀;二是早幾年,常山幹部群衆在衢州買房子2277套,而同期在常山買房隻有1863套,數字嚴重倒挂,到衢州買房成為學生家長的剛需;三是據組織部門初步統計,前幾年常山縣管幹部的小孩,從初中階段開始,大多數都不在常山就讀。
而就在短短兩年後的2018年,常山教育便脫胎換骨,從衢州末位走向了前列:高考一段上線人數在2017年增幅41.23%基礎上,2018年再增42.86%,增幅連續兩年位居衢州市第一;中考總體平均分同比增加12.64分;在衢州市所有小學六年級英語、科學兩門抽檢中,成績均位居全市第一,總評全市第一。常山縣在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委黨校聯合主辦的教育現代化專題研讨班上作典型發言。縣委書記還被授予2018年度浙江省尊師重教“綠葉獎”,成為全省獲此殊榮的兩名縣(市、區)委書記之一。
成績主要得益于常山縣2017年開始實施的振興教育“一号工程”,主要做法有三個方面。
一是出台力度空前的扶持政策,築牢教育發展的制度保障。常山緊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這一目标,下定決心、鼓足信心、堅持用心、傾注真心,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四個一”工程,做到千家萬戶關心教育、千真萬确重視教育、千言萬語強調教育、千方百計振興教育。2017年初,常山縣委完成換屆,在謀劃工作時,提出把振興教育作為“一号工程”,并多次在縣委常委會上專題研究落實舉措。2月22日,常山縣以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大力推進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意見》,提出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經費保障等16項振興教育具體措施。兩年以來,常山共投入教育資金7.58億元,辦學條件、教師待遇得到極大改善。
二是召開規模空前的教育大會,凝聚支持教育的社會共識。召開千人規模的教育發展大會,參會對象不但包括教育系統的幹部、教師,還請來省市教育部門領導,常山縣四套班子領導、各機關部門負責人、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和分管領導、部分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家長、學生代表。會上明确提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财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發展,領導力量向教育傾斜、領導精力向教育傾斜、有限财力向教育傾斜。
三是推動決心空前的教育改革,重構教育系統的内部生态。學校層面:先後引入一批外地名校與本地學校深度合作,吸收先進理念的同時,發揮名校入常的“鲶魚效應”,打破縣内學校結構固化的格局,激活一池春水。校長層面:破除“教而優則仕”怪象,打通教育局機關、教研室、學校幹部使用渠道,3名由優秀校長晉升而來的教育局機關中層幹部重回一線;實施幹部末位管理制度,2名不敢擔當、不善作為的校長被免職。教師層面:推進縣管校聘試點,通過“組閣制”、多輪競聘上崗實現教師隊伍優化重組;推進績效改革,把“職稱鎖進檔案櫃”,按實績發報酬;推行“加人加錢不加編”政策,招聘儲備員額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等,激活了内生動力。
常山地處浙西山區,曆來是勞務輸出大縣,2016年底從事保姆行業的婦女有2000餘人。“常山阿姨”正是為這一群體量身打造的全新品牌,以品牌化運作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村婦女增收。兩年時間裡,常山共開辦115期家政類技能培訓班,培訓5379人次,從業人員增至3000餘人,在衢州市外從事家政行業的農村婦女從1013名增長到2217名,帶動婦女增收5.5億元以上。
常山實行了一系列極具創新的舉措:成立保姆行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18個部門參與其中;設立浙江省首個專為保姆成立的事業單位——“常山阿姨”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全面負責“常山阿姨”的品牌打造、市場對接、培訓組織、标準制定等工作;出台《常山縣“常山阿姨”家政服務品牌管理規範》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設立“常山阿姨”發展專項基金,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保障事業發展;與全省家政人才培養培訓聯盟的理事長單位——浙江樹人大學達成戰略合作,挂牌成立“常山阿姨培訓學院”;出台浙江首個地方保姆品牌認定标準,為阿姨建立家庭、品行、健康、從業、技能等“五類檔案”,由政府為阿姨品質“背書”。
體貼入微管小事
2017年4月,常山縣借鑒“河長制”,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公廁所長制,以此在全縣範圍内掀起“廁所革命”。縣委書記任全縣公廁總所長,縣委副書記和常務副縣長分任農村和城區公廁總所長,城區各公廁所長由縣住建局幹部和街道黨工委書記擔任,農村則分解到鄉鎮黨委書記和村兩委,全縣每個公廁都有了所長,着力破解公廁檔次低、設施舊、衛生差、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常山“廁所革命”主要體現為“五度五心”。
一是認識有高度,所長皆用心。站在“關鍵小事、民生大事”的高度推進“廁所革命”,建立公廁所長制,制定“一牌一本、一日一巡、一考一評”工作規範,即公開所長公示牌和所長制工作日志,要求所長每天巡查不少于1次,建立公廁所長考核機制和星級評定制度,倒逼所長主動作為,真正扛起責任。
二是覆蓋有廣度,設施能稱心。啟動了農村128座、城區36座公廁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城市、集鎮、景區、農村全覆蓋。設施配置充分考慮女廁廁位數量、殘疾人衛生間和第三衛生間等關鍵要素,讓廁紙、衣帽鈎、置嬰台、手機架、充電插座、無線網絡等設施成為公廁标配。
三是建設有亮度,管理必精心。結合本地實際選擇建築風格,利用竹木、鵝卵石等本土資源進行裝飾,以常山本土胡柚娃卡通形象制作公廁導向牌,達到“一廁一風情,廁廁成風景”的效果。發動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公廁管理,将城鄉現有48座公廁試點推向市場化保潔,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公司承包,安排所長每日檢查,實現公廁管理品質提檔升級。
四是保障有力度,廁改以傾心。縣、鄉兩級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縣财政劃撥專項資金保障城鄉公廁項目建設,并對向市民開放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廁所給予一定補助。農村建成A級以上公廁128座,旱廁拆除率達到100%,免費幫助972戶困難農戶完成廁改。
五是服務有溫度,文明更入心。運用“互聯網 ”,開發公廁管理網絡平台和手機APP,制作“常山縣公廁電子地圖”,實現一鍵搜索、精準定位。拓展公廁自動售賣、電子閱覽等便民服務功能,打造“一廁式”多功能空間。圍繞“公廁文明”,大力開展多樣式、多載體的文明如廁宣傳,在全社會形成文明如廁的良好氛圍。
停車難已是當下普遍的“城市病”。常山縣用了“三招”有效解決這一難題:一是收費改免費,将原來收費的公共停車場、停車位全部改為免費,同時由财政出資保障日常管理、保潔等費用,做到免費不失管;二是拆後空間改造,對危舊房治理改造中騰出的空地,沒有建房計劃的視情況建設休閑場所和停車場,此舉共為常山城區新增公共停車位700餘個;三是開放機關單位停車場,城區内35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停車場、停車位免費對社會開放,共計1038個停車位,開放時間為工作日晚6點至早8點、非工作日全天,并統一安裝指示牌引導。
堅持不懈做好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成為新形勢下最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一。
面對這一要求,常山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在全國縣級城市中率先設立“5·20”常山敬老日,大力實施“幸福爺爺·快樂奶奶”行動,全力打造“孝老之城”,努力讓全縣6.7萬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都成為幸福爺爺、快樂奶奶。通過深入思考、大膽創新,常山縣逐步形成了“一十百千萬”這樣一整套全面系統、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就是制定一套标準。從常山當地的經濟條件、消費水平、老人需求等實際出發,制定出獨一無二的“贍養孝老常山标準”,在物質層面倡導子女每年給予每位老人贍養費不低于3600元的标準,經濟收入較低家庭則不低于1800元,在精神層面倡導子女每半月看望老人或每周聯絡老人不少于1次,以《孝老告知書》的形式向全縣發布,填補長期以來盡孝準繩缺失的空白。
“十”就是辦好十件實事。按照“老年人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的原則,為老年人辦好十件實事。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有縣鄉領導為他們慶祝生日,60歲以上老人每月還可以領到100元至500元不等的高齡津貼;全縣老年人每年都可以免費體檢一次,并建立專屬健康檔案;老年人權益受損,可以撥打孝老服務熱線,有公益律師免費提供法律援助;全國6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就可免費乘坐公交,免費暢遊常山所有景區,等等。
“百”就是實施百村孝榜。把家庭孝老從“家務事”上升至“村務事”,把盡孝道寫進村規民約,設立孝老敬老“紅黑榜”,圍繞孝順家庭老人、尊重社會老人、投身助老公益等内容,發動百姓投票,将孝老典範名單和不孝家庭門牌号張榜公布,引導村民見賢思齊、盡孝行善。大力弘揚鄰裡守望、誠信重禮風尚,開展獨居老人“每日一見”、贍養老娘舅、鄰裡餐等孝老互助活動,讓孝文化在農村大地充滿生機。
“千”就是開展千人結對。注重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全縣萬名黨員鄭重簽訂《孝老承諾書》,帶頭育孝心、講孝道、盡孝行、傳孝德,讓黨的關愛溫暖每位老人。縣鄉村三級黨員幹部采取“一對一”“多對一”方式,與3300餘名空巢、孤寡、困難、失能老人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經常性走訪慰問,督促、引導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實現每一個老年人“日常有人關照、節日有人問候、困難有人幫扶”。
“萬”就是推進萬衆尊老。在常山,孝老敬老是領導幹部年終述德的必備内容;一本《常山孝經》成為全縣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家教範本”,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農村;每年都有一批“最美爺爺·奶奶”“孝兒孝媳”湧現出來,釋放榜樣正能量。不僅如此,常山還成立了1個縣級“幸福爺爺·快樂奶奶”關愛基金和68個鄉村級孝老慈善基金,“百桌宴”“520金婚秀”“書孝畫老”等孝老活動在常山大地上不斷上演。縣委書記葉美峰每年元旦放棄休息,都要到鄉鎮敬老院,自費為老人購買生活用品,與他們共餐交流。
2018年下半年,常山縣專門出台黨員幹部移風易俗“八項要求”,黨員幹部帶頭、全社會推廣,推動移風易俗。“八項要求”包括:非親屬參加婚喪喜慶,禮金提倡“零紅包”,上限100元;帶頭遏制索要“天價”彩禮、盲目攀比等不良風氣,不搞奢侈婚慶,不搞豪華車隊;帶頭破除婚喪嫁娶大操大辦、講排場等陳規陋俗,控制宴請桌數、酒席檔次,不鋪張浪費;提倡在農村文化禮堂舉辦婚禮,帶頭推廣中式婚禮,倡導婚慶儀式植入常山喝彩等傳統文化;不辦除婚事喪事以外的慶祝事宜,不辦60周歲以下的壽慶活動;帶頭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生态殡葬。控制治喪時間和喪葬規模,不搞封建迷信活動;提倡文明祭悼活動,提倡以鮮花、絹花、默哀等文明方式追思悼念;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不燃放煙花爆竹,不鳴放電子禮炮,形成文明健康的社會新風。
啟發與思考
在常山,不單單是民生事業在快速發展,社會經濟、黨建工作、平安建設等多個領域也都是蒸蒸日上,不斷實現着進位争先。“民生優先”不但沒有讓常山的發展出現“跛腳”,反而釋放出紅利,牽引其他工作齊頭并進。結合常山實際,這些紅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在信訪工作中,常山縣創新“中醫療法”,講究“治未病”,提前防範化解。推動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無疑是“治未病”的最好辦法,老百姓期待的事件件有落實,滿意多了、怨言少了,信訪自然就少了,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相應減少。這兩年,常山的信訪案件,尤其是信訪積案大量下降,成為了衢州市唯一同時榮獲“零非訪縣”和“無信訪積案縣”稱号的縣,便是最好的證明。
二是改善了發展的軟硬環境。常山實施的一系列民生工程中,有像危舊房治理改造、“廁所革命”這樣偏于改善基礎設施的,有振興教育、“常山阿姨”、城區免費停車這樣注重提升公共服務的,也有像建設孝老之城、移風易俗這樣倡導文明新風的。換個角度看,上述因素正好全方位地構成了一個地方發展的軟硬環境。“環境就是生産力”,環境好了,發展自然就快;環境不好,發展就會慢下來,這是一種客觀規律。2017年常山主要經濟指标連續四個季度在衢州市均排名第一,創造了近一個時期以來的最好發展局面。
三是激勵了幹部的擔當作為。一方面,民生事業牽涉各個領域,又與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像危舊房治理改造等很多工作都極具挑戰性,結合常山縣創新推出的“5820”幹部剛性末位管理、“五比亮劍”工作交流、請人民閱卷等制度,讓民生工作成了錘煉幹部的絕佳“戰場”和成長“舞台”。另一方面,民生事業幹好了,可直接收獲群衆的掌聲和點贊,讓肯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有滿滿的成就感和獲得感,讓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在常山大地上蔚然成風。
(武 東 劉明劍 胡江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