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禅詩賞析

禅詩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2 06:45:56

禅詩賞析?作者:傅蓉蓉(華東理工大學傳媒系教授),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禅詩賞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禅詩賞析(禅機與活法)1

禅詩賞析

作者:傅蓉蓉(華東理工大學傳媒系教授)

在宋代詩學的發展進程中,禅宗的思維方式與文字表達方法為宋代詩學關鍵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創作實踐經驗。這一點在宋代詩學“活法”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得尤為分明。“活法”指尊重法度,且承中有變,句法修辭“陌生化”卻不失自然暢達。江西詩派詩人呂本中(1085—1145)被公認為該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夏均父集序》中說:“學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備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矩也。是道也,蓋有定法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則可以與語活法矣。謝元晖有言,‘好詩流美圓轉如彈丸’,此真活法也。”這一理論的正式提出在相當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派過度峭澀生硬的弊端,講求變化不測而不離規矩,使宋詩拓展出流美圓轉的一路風格。然而,作為一個帶有明顯禅宗話語特征的詩學理念,探究其源起,不能忽略北宋文字禅代表人物,“雲門中興之祖”雪窦重顯(980—1052)的貢獻。

雪窦重顯(以下或稱“重顯”)《頌古百則》的創作植根于雲門宗禅學的思維方式與修持方式,繼承了貫休(832—912)“詩禅一體”的詩學觀;石頭希遷(700—790)諸法萬殊,歸于一元;動靜互攝、圓轉無礙的“回互”理念以及智門光祚(生卒年不詳,宋真宗時人)以日常化經驗化的語言表達展現“佛法不離世間法”的用心;以活潑鋒銳的禅機,借助“參活句不參死句”“呈機奪機”以及流暢靈動等觀念與手法,初步完成了“活法”理論的内涵與體系建構。

首先,參活句,不參死句。“活句”指意在言外,直指心性,非邏輯化的表達;而“死句”則是嚴守字面含義,不離規矩的表述。“參活句”就是要通過對文本題外之旨的發覆,超越文本意障,進入“事事無礙”的禅悟之境,重顯“頌古”四十一則雲:“活中有眼還同死,藥忌何須鑒作家。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誰解撒塵沙。”這是為解說趙州和尚問投子“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投子雲“不許夜行,投明須到”的一段機鋒而作(赜藏主《古尊宿語錄》卷四七)。這是禅師常用的一種表述方式,意思是:不許夜間行走,但天亮必須趕到。大死是徹底否定,大活是徹悟。徹悟是從死禅上升到活禅的路徑。重顯在詩中表達的正是逼入絕境,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完全突破正常的思維方式,關閉語言意義與日常經驗的聯結通道,打碎文本的障礙,以直覺性來體悟,才能獲得佛法真理的意思。他将了悟置于文本意義之上,追求字面背後的興象玲珑和思理超越,将非邏輯化的诠釋方式與詩性之美融合到一起,創新了義理表達的方式,促進“诠釋”與“體悟”的結合,這種做法正是“活法”理論所追求的“出于規矩,不離規矩”的體現。

其次,善打機鋒,出人意表。重顯注重采用新穎的喻體和陌生化的表達方式來對公案的主旨予以破解。其三十九則雲:“花藥欄,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盤。便恁麼,太無端,金毛獅子大家看。”這則頌古是對雲門問答的發明:“偕問雲門:‘如何是清淨法身?’門雲:‘花藥欄。’僧雲:‘便恁麼去時如何?’門雲:‘金毛獅子。’”(圓悟克勤《碧岩錄》卷四)所問均是關于本體和出處的大關節,所答卻是日常言語,看似不相關的物象。“星在秤兮不在盤”,意為真理本體在于心,不在于言,如一杆秤,準星在秤杆,不在秤盤;“金毛獅子大家看”,意為了悟出入之境的門道在于每個參悟者的修行,路徑雖殊,萬法歸一。重顯打破了傳統修辭形式,用更機變的比喻和日常化的語言來體現禅機和道心,這種“陌生化”的表達方法改變了傳統詩歌文本在形式上的拘泥,呈現出新的審美氣象。特别是化俗為雅的修辭手段以及将日常物象融入詩境的手法,更可視為“活法”理論中“有定法而無定法”之觀念的前驅。

其三,流美圓融,自然靈動。雪窦重顯喜用跳躍性的表達,或突兀的插入一句對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态的描寫,與前句禅語看似不相關,靈動活潑,充滿生命力。這使得讀者常常不自覺地被帶入作者塑造的境界,并且在這境界中生發出無盡想象。如其第七則:“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裡。三級浪高魚化龍,癡人猶戽夜塘水。”這是一首非常完美的七絕,景中含情,象外有境。公案所問是一個傳統命題,何為佛,法眼所解是身外無佛,即心即佛,也就是所謂的“超聲越色”,摒棄物象幹擾,直指心源。詩首句“江國春風”給人一種浩浩茫茫,無所不在,溫煦綿軟,和合萬象之感,“吹不起”則表示沉重,這讓讀者産生了一種奇妙的體驗,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象,不能為春風所化呢?次句“鹧鸪啼在深花裡”,不粘不滞,破空而來。鹧鸪在花叢深處啼鳴,可聞其聲,不見其形,仿佛這聲音來自天外。兩句看似無渉,卻有同樣的指向,形色之外,别有機趣。欲求其真,需出離自我局限方能領悟。三四兩句,以對比手法作進一步闡發,用了“禹門鯉魚化龍”的典故。《三秦記》中說,龍門山在河東郡地界,大禹治水時鑿山辟門,有一裡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到暮春時節,鯉魚逆流而上,越過者便化為龍。“戽”,音戶,為取水的工具。鯉魚已化龍,癡人還在汲水求魚,自然無功而返。較之前兩句,此處内涵更為明确:若不能超離象外,則與正道佛性無緣。重顯以随物賦形之法造物我兩忘,言意俱空之境,絲毫不見尋常禅理詩設象表意、借物喻理生硬造作的弊端,宛轉流美,天真任機。

通過對重顯頌古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他以“無為法”為根本,破除自我認知的障礙,詩禅互證,在實際意義上初構了“活法”理論的相關範疇和基本框架。清人受登盤譚撰《焭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其序雲:“頌者,鼓發心機使之宣流也。故其義或直敷其事,或引類況旨,或興惑發悟,以心源為本,成聲為節,而合契所修為要。然非機輪圓轉不昧,現前起後,得智之親,境不能作也。”也清晰地說明在後世看來,重顯的頌古深契“活法”理論所主張的美學風格。當然,重顯并未明确提出“活法”的概念,而且其理論的側重點也在于“說禅”,所以我們不能将其定義為提出宋代“活法”詩學理論的第一人,但應将其視為創建此理論的先行者。

禅宗發展到北宋前期已經進入興盛期,日益注重其公衆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因而産生了從“不立文字”到“不離文字”的轉化,借助“頌古”等“文字禅”形式傳達佛學觀念成為當時的潮流。對于詩學發展而言,這一時期也面臨着如何從唐代詩學的“高峰效應”中脫化而出,開徑自行的曆史轉折期。借助禅宗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技巧,打破常規詩歌範式成為一種有價值的嘗試。重顯兼具雲門大德和詩人雙重身份,以活潑禅機觸發創作,形成獨特的詩學理念,對宋代詩學的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談“活法”更不應忽視雪窦重顯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4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