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到底是為什麼滅絕的?相信大家都對恐龍不陌生,畢竟它們曾經是地球上的一代霸主,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恐龍是一種早已滅絕的遠古生物,而在現代地球上再也沒有活着的恐龍,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恐龍到底是為什麼滅絕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信大家都對恐龍不陌生,畢竟它們曾經是地球上的一代霸主,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恐龍是一種早已滅絕的遠古生物,而在現代地球上再也沒有活着的恐龍。
然而有一種觀點卻認為,其實恐龍沒有全部滅絕,它們還生活在地球上,甚至在人類身邊随處可見,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就是:現代地球上的所有鳥類都是恐龍的直系後代。我們來看看這具體是怎麼回事。
說起鳥類的起源,就不得不說“始祖鳥”,“始祖鳥”一度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早的鳥類,其首個化石樣本于1861年發現于德國南部的索倫霍芬石灰岩,人們發現“始祖鳥”既具備了一些鳥類的特征(如羽毛、翅膀、叉骨、後足對趾型),也具備了一些恐龍的特征(如颚骨上長有槽生齒、類似恐龍的後肢、腳有三趾長爪、脊椎雙凹型、長長的骨質尾巴)。
(圖為始祖鳥化石)
于是就有人提出鳥類應該是起源于恐龍,而“始祖鳥”就是鳥類和恐龍之間的過渡物種,但由于“始祖鳥”的化石樣本非常少,并且其分布的區域範圍也很小,因此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随着化石樣本的不斷增加,人們逐漸發現,鳥類和恐龍存在着很多非常相似的生理特征。
比如說恐龍和鳥類的多種骨骼(如頸骨、恥骨、腕骨、龍骨等等)都有非常相似的特征,甚至一些恐龍的骨骼還與鳥類一樣是中空結構。
比如說鳥類具備一種特殊的呼吸方式——“雙重呼吸”,它們的體腔内存在着許多由薄膜構成的氣囊,利用這些氣囊,鳥類的肺在每一次呼吸活動中都可以發生兩次氣體交換,進而使鳥類的呼吸效率大幅提升。而化石證據表明,很多肉食恐龍也具有複雜的空腔,這與鳥類的氣囊非常相似。
又比如說雌性鳥類在産卵期時,其翅膀與後肢的骨頭的外部骨質與骨髓之間會制造一種富含鈣質的特殊骨層,這被稱為“髓質骨”(Medullary bone),可以幫助鳥類在産卵時制造蛋殼。
在現代地球上的所有已知動物中,“髓質骨”是鳥類特有的骨層,而化石證據表明,獸腳亞目的暴龍與異特龍,以及蜥腳亞目的腱龍化石中都存在着“髓質骨”的痕迹,由于這些恐龍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分開演化,因此可以推測出,恐龍普遍都會制造這種特殊的骨層。
盡管如此,“鳥類起源于恐龍”這種觀點依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因為在鳥類和恐龍之間,還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環——羽毛。
羽毛是鳥類區别于其他脊椎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征,對于很多人來講,“有沒有羽毛”可以說是判斷一種動物是否屬于鳥類的決定性證據,在古生物學界也同樣如此。
正如前文所言,“始祖鳥”的化石具有相當的局限性,甚至還有人指出,“始祖鳥”化石中所謂的“羽毛印痕”,其實是由膠原纖維腐化而成,所以想要證明鳥類确實起源于恐龍,還需要更多、更翔實的化石證據,然而由于脆弱的羽毛極難在化石形成的過程中保存下來,相關的研究工作遲遲沒有進展。
時間來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古生物學界終于迎來了一個重大進展: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們在中國的冀北、遼西地區打開了一個堪稱是世界級的古生物群寶庫——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
人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長有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其中包括了比“始祖鳥”更加古老的物種(如“始中國羽龍”),也包括了比“始祖鳥”更接近現代鳥類的物種(如“中華龍鳥”、“孔子鳥”),從而給鳥類的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圖為“始中國羽龍”化石)
随着研究的深入,“鳥類起源于恐龍”很快就成為了古生物學界的主流觀點,人們從衆多的化石證據中抽絲剝繭,最終确認了鳥類的演化路線,這可以簡單地描述為:蜥形綱→主龍形下綱→主龍形類→鳥頸類主龍→恐龍總目→蜥臀目→獸腳亞目→手盜龍類→鳥翼類→鳥類。
到了2010年代,科學家又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鳥類的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而完全确定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親緣關系”,并将鳥類确定成現代地球上“唯一的恐龍類群”,換句話來講就是,恐龍其實沒有全部滅絕,它們中的一部分仍然還生活在地球上。
在現代地球上,鳥類在人類身邊可以說是随處可見,甚至有一些鳥類(如雞、鴨、鵝)早已被人類馴養,并将它們當作肉類和蛋類的來源。恐龍作為地球上的一代霸主,在經曆了幾千萬年漫長的時間之後,居然被地球上的新一代霸主擺上了餐桌,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令人感慨。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