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部和财務部是公司重要的兩大職能部門,甚至在一些中小企業裡,兩項職能會同時兼任。随着兩個部門協同性增強,薪稅政策的變革力度加大,都對于HR的财務思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洞察人性的HR,往往感性思維強于理性,但在日常,HR肩負着預算管理、績效考核、薪酬管理等與财務緊密聯系的工作。
面對這些工作,恰恰需要HR掌握财務知識,擁有财務思維,财務溝通語言,管理方法,唯有掌握以上技能,才能提升專業度、提高溝通效率,具備更強的管理能力。
為助力達粉不斷升級叠代,特别就HR必備的财務技能做以分析:
一、賬簿中與HR相關的會計科目會計賬簿記錄了企業全部的經濟往來,也是一家企業最重要的财務資料之一。而會計賬簿的主要内容,則是由會計科目和會計分錄組成的。
因此,我們來梳理一下會計賬簿中與HR相關的會計科目:
一、負債類科目
1. 應付職工薪酬
本科目可用于核算“為職工支付的所有直接成本和費用”,可以說是與人力資源關聯性最高的會計科目。
核算内容可以包括:
對于核算較為規範的企業,通常會根據支出類型的不同,在該科目下設立二至三級科目。例如:
核算不規範的企業,也有較多隻用該科目核算工資薪金一項支出,其他支出直接通過成本費用科目核算,甚至還有完全不使用該科目的企業。
2. 應交稅費—應交個人所得稅
這個科目用于核算企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法》第十四條第一款明确規定:扣繳義務人每月或者每次預扣、代扣的稅款,應當在次月15日内繳入國庫。
因此,在發放工資之後、上繳個稅之前,企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通過該科目反應在賬面上。
3. 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
同個人所得稅一樣,企業也會代扣代繳個人承擔的社保及公積金。因此在發放工資之後、上繳社保之前,企業代扣代繳的五險一金個人部分,便通過該科目反應在賬面上。
一些核算較為細緻的企業,還會在該科目下設三級科目,例如:
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養老保險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公積金等二、成本、費用類科目
與人力資源相關的成本費用類科目包括生産成本、制造費用、研發支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職工崗位不同,入賬的科目也有所不同。
例如:
1. 生産部門普通工人的薪酬、社保等支出,計入“生産成本”科目;
2. 生産部門管理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計入“制造費用”科目;
3. 研發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計入“研發支出”科目;
4. 管理部門、職能部門(如财務、HR)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包括所有崗位的離職補償,計入“管理費用”科目;
5. 銷售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計入“銷售費用”科目。
三、資産類科目
資産類科目與人力資源的關聯度較低,但是部分人力資源相關的支出,會以資本化的形式體現在資産類科目中。
例如:
1. 生産部門的薪酬、社保等支出,先通過“生産成本”和“制造費用”科目歸集,之後再轉入“庫存商品——産成品,庫存商品——半成品”等科目中;
2. 研發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先通過“研發支出”科目歸集,如果需要對研發支出資本化,則後續轉入“無形資産”科目;
3. 工程建設人員的薪酬、社保等支出,在工程建設時計入“在建工程”科目。待工程完工後,再轉入“固定資産”科目。
當然,還有最最重要的資産類科目:現金和銀行存款,如果沒有這兩個科目,那麼一切的人力資源支出都是空談。
二、工資信息如何體現在财務賬上?一、科目餘額表
會計科目所有信息都會彙總體現在科目餘額表上。科目餘額表包括了所有級次的科目,也包括這些科目的期初餘額、本期發生、期末餘額。科目餘額表是編制财務報表的基礎,也可以視為是對财務報表的細分。
格式如下: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A企業2018年末,招商銀行賬戶上有100萬,2019年該銀行賬戶收款200萬,支出250萬。
在科目餘額表上體現為:
說明:招商銀行2019年末餘額= 100萬(期初餘額) 200萬(本期收款)-250萬(本期支出)= 50萬
科目餘額表不僅能夠顯示所有級次科目的期初和期末餘額,還能記錄它們一年内的累計發生額。因此,科目餘額表記載的信息比财務報表更加全面,用途也更加廣泛。
二、工資的賬務處理
工資的賬務處理,一般都是由人力資源部門先制作工資單,之後再将工資單交由财務部門做賬。
對于實行薪酬保密制度的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則會先将工資單信息按部門彙總,隐去職工姓名後交由财務部門做賬。
那麼具體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呢?
我們結合案例進行講解。
【例一】
B企業2019年1月發放2018年12月的工資薪金,總額為100萬元(其中包含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15萬,個人所得稅10萬。
假設社保在代扣當月上繳,個稅在代扣次月上繳),車間工人工資30萬,車間管理人員工資5萬,銷售人員工資20萬,管理人員工資45萬。
假設2019年1月的工資薪金同2018年12月一樣,2019年2月發放2019年1月的工資,假設B企業月末均沒有在産品。
2019年1月的會計處理如下:
① 發放2018年12月工資薪金
借: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 100萬
貸:銀行存款 75萬
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10萬
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 15萬
② 計提當月工資薪金
借:生産成本——工資薪金 30萬
制造費用——工資薪金 5萬
管理費用——工資薪金 45萬
銷售費用——工資薪金 20萬
貸: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 100萬
③ 上繳代扣的個人所得稅及五險一金
借: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10萬
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 15萬
貸:銀行存款 25萬
④ 将生産成本和制造費用資本化
借:庫存商品 35萬
貸:生産成本——工資薪金 30萬
制造費用——工資薪金 5萬
B企業2019年1月的科目餘額表(僅薪酬相關部分):
【例二】
根據【例一】,假設B企業2019年2月的工資薪金同2019年1月,則2019年2月的賬務處理同2019年1月。
2019年1-2月科目餘額表(僅薪酬相關部分):
會計分錄會直接影響相應科目的本期發生借貸方數,上例中本期發生累計了1-2月會計分錄中的數值,因此是2019年1月科目餘額表的2倍。
根據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會計分錄會直接影響相應科目本期發生的借貸方數,工資單中的稅前工資金額、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個人所得稅、稅後工資金額均會通過會計分錄在科目餘額表上留下痕迹。
因此,通過提取科目餘額表中的數據,便可用于人力資源數據的統計。
三、如何利用财務信息進行人力資源數據統計?在HR的日常工作中,與财務部門核對工資數據也是必要的工作之一,因此,了解财務人員如何提取、統計數據,可以提高雙方的溝通效率。
首先,我們先通過一個例子,來簡單了解下工資薪金數據的統計方式。
例一
A企業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月薪總額均為100萬元,次月發放當月工資。2018年的年終獎為150萬,2019年的年終獎為200萬,年終獎均為次年1月發放。
則2019年12月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的科目餘額表數據為:
說明:
① 期初餘額貸方的250萬=2018年12月應付未付工資100萬 2018年年終獎150萬
② 本期發生借方數1350萬=每月發放的月薪100萬*12個月 發放的2018年年終獎150萬
③ 本期發生貸方數1400萬=每月計提的月薪100萬*12個月 計提的2019年年終獎200萬
④ 期末餘額貸方數300萬=2019年12月應付未付工資100萬 2019年年終獎200萬
①-② ③=④
根據上述案例:
如果需要統計職工當年度工資薪金應發總額,隻需找到科目餘額表中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本期發生貸方數,即1400萬;
如果需要統計職工當年度工資薪金實發總額,隻需找到科目餘額表中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本期發生借方數,即1350萬。
一些核算較為細緻的企業,還會根據自身需求,在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下設立三級科目,例如:
設置“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高管人員”,就可以對高管人員的薪酬總額進行統計;
設置“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XX部門”,就可以按部門對薪酬總額進行統計。
除了統計工資薪金等絕對數外,還可以用财務信息來統計五險一金占比等相對數。
例二
跟據【例一】工資薪金情況,假設A企業2018年12月-2019年3月員工承擔的五險一金為15萬元,企業每月承擔的五險一金為35萬元。
2019年4月-2019年12月員工承擔的五險一金為20萬元,企業每月承擔的五險一金為40萬元。
則A企業2019年12月科目餘額表:
說明:
① 企業承擔的五險一金随工資薪金計提時一同計提,在工資發放月上繳,因此存在期初和期末餘額;
② 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在發放當月從“應付職工薪酬——工資薪金”轉入“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并于發放當月同企業部分一同上繳,因此無期初和期末餘額;
根據上述案例:
2019年企業承擔的五險一金總額,即科目餘額表中應付職工薪酬——五險一金本期發生貸方數465萬;
2019年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總額=220-15(2018年12月部分) 20(2019年12月部分)=225萬;
2019年企業承擔的五險一金占工資總額比例=465/1400=33.21%
2019年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占工資總額比例=225/1400=16.07%
如果在應付職工薪酬——五險一金下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等三級科目,還可以對五險一金每一險種及公積金分别進行統計。
但是,在筆者過往的審計工作中,也曾發現一些企業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的期初、期末餘額,本期發生借方、貸方均為0。
那這是怎麼一回呢?
難道這些公司不用給員工發放工資嗎?這類情況通常是會計處理不規範造成的,我們還是通過案例來講解。
例三
A企業2019年1月的工資薪金總額為100萬元(其中包含15萬個人承擔的五險一金,10萬個人所得稅。假設社保在代扣當月上繳,個稅在代扣次月上繳),車間工人工資30萬,車間管理人員工資5萬,銷售人員工資20萬,管理人員工資45萬。
2019年2月發放2019年1月的工資。常見的不規範的處理方式如下:
2019年1月:對當月的工資不做任何會計處理
2019年2月發放1月工資:
借:生産成本——工資薪金 30萬
制造費用——工資薪金 5萬
管理費用——工資薪金 45萬
銷售費用——工資薪金 20萬
貸:銀行存款 75萬
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 10萬
其他應付款——五險一金 15萬
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處理工資薪金時,沒有用到應付職工薪酬這個科目,因此科目餘額表上便不會留下任何數據。
雖然可以通過生産成本、制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四個科目的本期發生額相加進行數據彙總,但是其隻能反映應付職工薪酬當年度實發總額。如果要統計應發總額,則還需經過一定的調整,效率将大打折扣。
因此,會計核算的不規範,也會對數據統計、核對等工作帶來不便。而且,上述會計處理采取的是收付實現制,也違反了權責發生制原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