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08:39:22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跟着課本學古詩 NO.6,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元朝的三等公民馬緻遠)1

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代的嗎

跟着課本學古詩 NO.6

綿綿不盡的秋思裡

是誰在唱枯藤老樹昏鴉

1

1276年正月,蒙古三路大軍壓境臨安,宋廷無兵可抗,于是奉玉玺請降。蒙古軍入臨安城,他們封閉倉庫,押解宋帝趙顯、皇太後全氏以及宮廷人員浩浩蕩蕩北上,臨安被徹底攻取。

1279年,宋朝殘餘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進行大規模海戰。最終,蒙古軍隊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背着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随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随着家國的覆滅,讀了千年聖賢書的士大夫們,開始了長達1個世紀的精神流亡。

崖山之戰後,忽必烈帶着他的黃金家族徹底實現了對大中華的統治,華夏大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習慣了馬背生活的遊牧民族第一次正兒八經的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難度可想而知。馬背上的民族向來奉行實用為上,秩序和分級是他們對待這個超級大國的首選策略,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國分為大大小小的數個行政區,稱為行中書省,分而治之。

對于各民主的百姓,則按照族群等級制度,被分成了四個級别:

第一等級:蒙古人,又叫國族。

第二等級:色目人,指的是蒙古人和漢族人以外的民族和部族。包括吐蕃人、波斯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以及随軍來華的俄羅斯人等。

第三等級:漢族人,原大金境内居民,包括漢族,也包括漢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和高麗人,以及雲南民衆。

第四等級·;南人,原南宋境内居民。

這樣四種人的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是不一樣的。中央以及行省各重要機構的首長均由蒙古人擔任,其次考慮色目人,漢人和南人都不能擔任要職,也不得攜帶武器。

向來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們瞬間從高台跌落,他們不僅被斷絕了政治前途,更是以儒戶的新社會角色,與獵戶匠戶們混為一體。習慣了精英角色的讀書人,治國平天下是深入骨血的的政治抱負和曆史使命。蒙古人一下子就放空了他們的血槽,抽斷了他們的脊梁,你叫他們何以立足?

喪失了精神家園的士大夫們,從此在中華大地上“四處流浪”。

2

馬緻遠,1000萬三等漢人公民裡的芸芸一生。

他于1251年生于北京,也就是元大都,算是800年前的帝都公民。青年時期的他很有抱負很有理想,從來沒有停止過家國天下的夢想。隻不過理性的蒙古統治者一次次的教會他現實的殘酷。他少年時勤奮上進,一身抱負,但國家的族群等級制度,注定讓他碌碌無為。50歲那年,他辭官歸隐。

馬先生沒有在政壇施展抱負,卻在元曲曆史上留上濃重的一筆。

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他的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相比較他的雜劇,他可以稱為真正的散曲大家。他留存于世的散曲達130多首,比關漢卿、白樸兩人留存于世的散曲總和還多。

他的散曲大緻可分為4大類:寫景、歎世、閨情、世象,歎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将,他雖然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而讓他真正名垂千古的卻是一首小令。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3

後人點評它: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緻,被譽為“秋思之祖”。

我們無法知曉馬緻遠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這一首傑作。或許隻是在某個短暫停留的關外小村,古道、夕陽還有身邊的老馬,牽動了他的愁思;或許看到眼前的小橋人家,想起了千裡之外的家鄉斜陽,勾起了他流浪他鄉的悲苦。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刻,他破譯了國人的情感密碼,用28個符号,觸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毫無疑問,我們的“馬神仙”是一個文字高手。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緻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态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貌似毫無關聯的幾個意象詞組,排列在一起卻是奇妙的和諧,非高手,不可為。

這種奇特的用字法,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确實難做到。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這首小令大。馬緻遠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後世有很多研究學者将這首小令解剖分析,試圖從它的意象特征、畫面秩序以及情境拓展等藝術手法,去探究此曲成功的藝術原理。但是所有的技術都參不透情感的複雜和深沉,短短的二十八字,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

在元朝,這樣的斷腸人有數千萬之巨。

千千萬萬同胞的悲鳴作為時代背書,這樣的作品怎麼能不厚重?

4

蒙古人的鐵蹄踏出了萬裡河山,卻容不盡天下。

在蒙古人的實用主義當政下,被精英教育意識澆灌了千年的文人們,被迫從家國天下的政治情懷下出走。知識精英們把前所未有的熱情投注于以往的怡情之藝上,這一時期,有幾個領域的文化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比如文人畫,比如元曲。

對社會現實的絕望和政治生活的絕緣,讓我們的知識精英們開始在新的領域尋求精神寄托。在元以前,戲曲從來登不上大雅之堂。可是,鋼鐵心腸的蒙古漢子們并沒有這種認知上的藩籬。從另一個角度看,戲劇還有很大程度上的隐喻意義,一些不敢說的話,一些不能說的反抗,以及一些壓抑很久的情緒,都能在台上台下的唱念做打裡隐藏。

因此,元代的戲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蓬勃發展。不光誕生了許多脍炙人口的不朽劇作如《西廂記》《窦娥冤》等,戲曲的演出也在中國的南北方興盛起來。戲曲的繁盛也為明清兩代的小說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元曲,大家可能跟直觀的就會想到這些情節跌宕、唱詞優美的元雜劇,殊不知元曲有着豐富的構成,雜劇隻是它的一部分。散套、小令、雜劇和傳奇都屬于元曲範疇。

劇曲和散曲,合起來就是元曲。

散曲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因其形式自由、雅俗共賞,在大元的南北全面興盛,不光是南人、漢人裡佳作層出,色目人和蒙古人裡也湧現出一些頗有造詣的作者。比如蒙古人阿魯威的一首《蟾宮曲》就寫得沉郁奔放,堪稱其中佳作。

蟾宮曲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酾酒臨江,橫槊曹公。

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散曲結構自由,語言簡樸,卻讀來意味隽永。當時的文人畫領袖趙孟頫、倪瓒也都寫過一些清新雅緻的散曲,趙孟頫在《後庭花》中寫道:“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而倪雲林的“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與他的山水畫一般,幽淡中透着一股蒼涼。

多年以前,讀張養浩的《潼關懷古》有萬千感慨,時隔多年隻記住了最後一句: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時至今日,依然看不透這8個字訴說的現世哲學。但,這又有什麼要緊。我們隻消記住,800多年前,有一群熱愛生活的人們,将他們的苦難和愁思,都譜寫成了詩,澤被後世。

文學和曆史的意義,不正在于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