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今日對伊朗費盡口舌的隔空對罵而遲遲不敢訴諸武力,美國在1990年海灣戰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争中确實是雷厲風行,風卷殘雲地如砍瓜切菜。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1990年海灣戰争爆發前的1980年到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進行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争”,在這場堪稱“用最先進的武器打的最原始的戰争”中,伊拉克和伊朗你來我往,傷亡超過150萬卻依然無法奈何對方,而這也給世人留下了伊拉克和伊朗“勢均力敵”的印象。
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雖然伊朗軍隊戰鬥力也基本不在線,但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遠大于伊拉克,再加上伊朗境内大部分都是伊朗高原,便于軍隊隐藏且不利于軍隊的展開,這就和伊拉克兩河沖積的平原地貌截然不同。
伊拉克的平原地形,對于美國領導的聯軍而言就是天然的理想戰場。再加上伊拉克熱帶沙漠氣候的地面幾乎沙漠廣布,不存在類似于越南那樣茂密的熱帶叢林,這使得美軍的武器裝備殺傷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于是美軍在兩次伊拉克戰争中幾乎都是秋風掃落葉的态勢。
在美國立體戰争的打擊下,薩達姆就是把埋在沙子裡的坦克開出來,在光秃秃的沙漠上也是行動遲緩的活靶子。
而除了地形的巨大差異,在政權組織能力上,伊朗和伊拉克也是天壤之别。
而且從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以後,美國和伊朗的友好關系戛然而止。而霍梅尼領導的伊朗除堅決反美,卻也對蘇聯不感冒,這種中間路線的選擇,要求伊朗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今日伊朗在中東國家中雖然尚未擁有核武器,但擁有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40年來伊朗不斷自立自強的結果。
相比之下,薩達姆的從1979年上台後,基本就是窮兵黩武的狀态,一心想做阿拉伯霸主的他時刻準備着四面出擊,自然沒有時間修煉内功。而他之所以能夠一帆風順,根本原因在于美國的扶持。
因為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打亂了美國的中東部署,圍堵蘇聯南下印度洋的包圍圈也出現了巨大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野心勃勃的薩達姆開始進入美國的視線,正是在美國的支持下,薩達姆才成為伊拉克的獨裁者并和伊朗進行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争。
也正因為知根知底,所以美國在1990年收拾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時才顯得輕車熟路。
而在這場所謂的教科書般的現代戰争中,鑒于薩達姆的實力相對強悍,所以美國除組織多國聯軍扯虎皮做大旗,對伊拉克的打擊也隻是點到為止的皮外傷,在薩達姆屁滾尿流地撤出科威特後,美國的軍事打擊就宣告停止。
因為戰争目标僅限于将伊拉克趕出科威特,所以美國的勝利才如此容易。
而早在海灣戰争爆發前,聯合國就給伊拉克戴上了經濟制裁的緊箍,這使得戰争結束後的伊拉克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僅如此,因為經濟制裁始終沒有解除,伊拉克發展水平蒸蒸日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聯合國安理會于1995年4月通過了關于“石油換食品”的第986号決議,允許伊拉克每半年出口價值20億美元的石油,用于進口食品、藥品和其它民用物資,1996年12月決議開始實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石油換食品”作為美國壓制伊拉克的,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對于以出口石油為生的伊拉克而言,限制石油出口本就是滅頂之災。
正因為如此,在2002年歐盟正式開始流通後,薩達姆才急不可耐地與歐盟談判,表示要抛棄石油的美元結算,這對美國的美元石油霸權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打擊,于是美國再度出離憤怒,伊拉克戰争徹底将薩達姆送入了地獄。
伊拉克戰争相比于海灣戰争更加不費吹灰之力,因為此時的伊拉克早已在“石油換食品”計劃的折磨中奄奄一息。再加上美國幾十年來一如既往的顔色革命,導緻戰争還沒開始,就有大量的高官叛變,直接導緻薩達姆政權幾乎未作像樣的抵抗便灰飛煙滅,其本人也成為美軍的階下囚。
而且,雖然伊拉克素有“第三軍事強國”之名,但終歸是國際社會的小角色,而這樣的小角色之所以沒有在面對美國打擊時遭到反美陣營尤其是俄羅斯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實力上的力不從心加上距離上的鞭長莫及。
1990年海灣戰争時,蘇聯病入膏肓行将崩潰,根本無從介入伊拉克局勢;2003年伊拉克爆發時,俄羅斯還未從葉利欽休克療法的噩夢中緩過勁來,自然也不可能保護薩達姆。
所以面對先被無情吊打,而後被兩面煎炸,最後下鍋上菜的薩達姆,俄羅斯表示無能為力,即便這能力,這該死的阿塞拜疆和伊朗,阻擋了我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腳步,所以對不起了薩達姆兄弟。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伊朗之所以安全,除了人口多、國土面積較大、山地遍布等特點,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幾乎和俄羅斯是鄰國,這意味着一旦美國對伊朗動手,俄羅斯必然不能坐視不理,因為這關乎俄羅斯下腹部的安危。
所以說,美國打伊拉克,确實容易得彈指一揮。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