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仡佬族發源地

仡佬族發源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00:26:47

古老的仡佬族

仡佬族發源地(古老的仡佬族)1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聚居在貴州省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甯、馬關等縣。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人口57.94萬。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節慶、禮儀食俗、傳統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

一族源遷徙

仡佬族是貴州的古老民族。與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商、周、西漢時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稱謂,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稱“濮”“僚”或“夷僚”。隋、唐以後,則稱“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後統稱仡佬族。

畢節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葉以後因躲避災荒或經商等原因陸續由鄰縣遷入。有高、劉、陳、張、趙、餘、李、龍、楊、金、王等11個姓氏。分布在普宜、朱昌、陰底、鴨池、燕子口、龍場營等鄉(鎮)及畢節城區。

二、語言文字

仡佬語屬漢藏語系。作詞頭,“把”(ba )沒有獨立的單一文字。作詞尾,由于長期與其它民族交錯雜居畢節境内仡佬語的特點,現在能講本民族語言人已經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漢語。

三、居住環境

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邊遠高寒山坡地帶。住房的結構和建築材料,大體與鄰近的漢族族相仿。住房一般分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兩邊為卧室和廚房。山地以茅草土牆居多。少數在壩區的,為木闆結構的瓦房。個别特别貧困的,住的是樹條、樹枝等編織成的“籬笆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條件也随着不斷改善,磚牆平房代替土牆茅草的逐年多起來了。

四、飲食嗜食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以玉米為主。也種植水稻、小麥及其它作物。飲食以玉米為主,輔之以大米、小麥及蔬菜類。仡佬族對糍粑特别愛好,逢年過節,走親串戚,婚喪嫁聚以及追薦祖先等場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愛飲酒,有賓客來家,必置酒盛情招待,無酒則覺得臉上不光彩。清《大定府志 文微五》“……古……傳至把幕臘,男女好飲,飲必酩弗已,一卧數日方起”的記載。古代,仡佬族盛行飲咂酒,所制咂酒,是将糧食蒸熟後,拌上藥曲放入壇内,嚴加密封,待年節喜慶日款待賓客時,去封開壇,用泡木筒或空心細竹杆插入壇中,先賓後主,先長後幼,一一吸飲,邊飲邊摻水,使酒水與壇口保持一樣齊。

仡佬族發源地(古老的仡佬族)2

五、服飾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用布一幅圍于腰際,無褶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原料有布的,有羊毛的,各地桶裙長短不一,顔色各異。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繡鱗狀花紋,也有穿長衣的,有的在短衣外罩前短後長的無袖長袍,質料有葛、麻、羊毛、棉布、絲等,腳穿勾尖鞋。男子多穿對襟短衣,無論男女皆“科頭”,即不戴冠巾,但有些女子“以青線紮發而束之,青布為袋以括發,加海巴(即海貝)其上火飾”。近代以後,男女服飾皆同于漢族。

六、婚姻

仡佬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多為父母包辦婚姻,以姑表或姨表親占多數,一般不與外族通婚,同宗不開親。

仡佬族說親,由男家委托一親戚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去做媒,如果男女雙方“八字”相投,則可訂親。婚期由男方擇定。結婚之日,新娘要步行到夫家,但不與新郎同宿。三天後,新娘與送親人一道返回娘家,住上兩三個月,再由男方請人将新娘接回,這才正式建立夫妻關系。

解放後,随着黨的民族政策的深人人心,仡佬族的婚姻觀念和狀況有了很大改變,自由擇偶的越來越多,與其它民族聯姻的也不少。

七、喪葬

仡佬族的喪葬習俗頗具民族特色。當老人病危時,要請本民族“道士”禱祝,紮一個紙糊老虎頭,用五色線裝飾好放人簸箕中,道士不停念咒祈告,求病人“還魂”早脫病魔。老人彌留之際,由長子扶坐在床上落氣。一般辦喪事都要跳“踩堂”,富裕人家還要打戛殺牛大肆操辦。跳踩堂時,男女各列一行,男的手中拿碗,女的一手拿火把,手拿瓢,在笙鼓伴奏下,繞棺邊跳邊唱,用腳蹉地,還不時發出“啊呵,啊呵”的呼喊。女子邊用瓢舀甜酒倒入男子碗中,并不時撮泥土撒入碗内,男子則将碗内帶泥土的酒一齊喝下。

仡佬族有岩穴葬、懸棺葬的習俗傳說,清末以後,全都改為棺殓土葬。埋葬有“橫埋”與“倒埋”兩種方式,倒埋即頭朝山麓,腳向山頂;還有一種倒埋方式,即頭朝下腳朝天,其原由是說,仡佬族的先民是這裡開荒辟草的創始人,倒埋後,死者可以永遠看到這塊土地,橫埋的意思則是使鬼魔不能回家,保佑後人平安。埋葬時不丢買路錢。安葬後一般不立碑,而在墳墓旁栽樹作紀念。

八、傳統節日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過年節、元宵節、三月三、五月十三敬馬王菩薩、七月初六過小年、八月十三祭山神、十月初一、吃新節等。還有在某些特殊日子也要舉行過節儀式。這當中,要數過年節和吃新節最為隆重。

過年節

除夕之夜,家中要備辦豐盛的酒肴祭供祖先。用十二根楠木或膚鹽木紮成四方形籬笆墊作為“供台”,放在後邊二檁檐上或卧室門口,上面放酒肉、糯米糍粑。糍粑的個數,有的在大粑上疊九個小粑,有的小粑個數照三代内祖先人數計算,有的大供大粑兩個(稱為雌雄二粑)。裝糍粑的工具,主要用木方盤,要在大糍粑四角各捏上小耳粑,三天後把四角小耳粑取下丢地上讓小孩們争搶,表示祖人已經回去。然後把大粑切碎煮甜酒吃,外人和媳婦不能吃。有的地方要殺雞在屋後右檐柱下,俗稱供“明溝菩薩”,祈保一年平安及生産豐收。正月初一黎明前要到井邊挑鮮水做飯敬祖人,正月初二日全家喝甜出酒水,喝完後背起糍粑、臘肉送祖人出門。初一到十五,男女青年組織進行打《蔑雞蛋”、玩磨磨秋、踢毽子等體育遊戲活動。人口較多的村寨還要唱“地戲”(跳神)。正月間的頭一個申(猴)日。由一個小孩背一缸酒和六七斤熟豆芽,放到村外的大樹下,由大人喝酒,小孩吃豆芽,表示敬奉開天辟地祖先。

三月三

敬山神土地或寨門土地,要準備酒、肉、飯和公雞、香蠟紙燭等物,由村寨中長者率衆祭祀。

吃新節

七月或八月的頭一個巳(蛇)日,秋收在望之時,是仡佬族的吃新節。屆時,男女穿上盛裝,由寨老率領到村寨附近的田地中去摘谷,将六穗谷子挂在神龛兩側,神龛中央放一個直徑為1尺5寸的大糍粑,在粑左側放包谷,右側放粑捏成的犁、耙,粑上放酒,包谷上放肉。由寨老主祭五谷六神。祈求保護五谷豐登,然後集體會餐。有的地方由各家摘新谷炒幹春米煮飯連同酒、肉上供,用馬匙獻飯。有的地方吃新節為三天,第一天各家自己祭食,第二天集體食用大家共同摘谷春米做成的新米飯,第三天将剩餘食物再次會餐。吃新節期間,所用谷物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中去采摘。

十月初一

家家都要打糍粑敬牛王菩薩。用糍粑捏成兩個圈套在牛角上,再将“野菊花”(野生草本植物)花套在上面,牽牛喝水後再取糍粑給牛吃。這一天要讓牛休息。

九、民間文學

仡佬族民間文學都是用口頭形式流傳下來的。有傳說、故事、詩歌、神話等。如世代相傳的《洪水朝天》、《竹王的傳說》等故事,多與其它民族同類神話傳說類似。其它如歌頌仡佬族人民智慧、勤勞,揭露統治階級兇殘奸邪等内容,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詩歌有古歌、打鬧歌、哭嫁歌、情歌等類,比較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期仡佬族人民的生活狀況。

十、信仰與禁忌

仡佬族信鬼信巫,《周書.異城志》說:“....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對祭祀很喜歡),祀巫祝,至有賣其妻孥盡者,乃自賣以祭祀焉”。人若生病,則請本民族道士禱祝。

過年時忌掃地、下生(蒸或煮生的食物);春節三天内,媳婦不能上樓;過年時不能把髒水潑在門外、不準動土等。

仡佬族發源地(古老的仡佬族)3

來源于《畢節縣志》,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