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歸屬地?走進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蠶翼繡展館,一幅幅精美的蠶翼繡作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高山流水》《花開富貴》《鴻運當頭》《吉祥如意》等作品做工精緻、裝裱典雅,備受觀衆的喜愛來自四川省成都市的遊客劉女士買了10多幅,準備回去裝飾房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歸屬地?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走進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蠶翼繡展館,一幅幅精美的蠶翼繡作品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高山流水》《花開富貴》《鴻運當頭》《吉祥如意》等作品做工精緻、裝裱典雅,備受觀衆的喜愛。來自四川省成都市的遊客劉女士買了10多幅,準備回去裝飾房間。
林口蠶翼繡是滿族刺繡的一種,起源于13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蠶翼繡展館的刺繡指導教師王桂香介紹,林口蠶翼繡融合多種表現手法,主要特點是“融、韻、境”。“融”是以繡、絲、畫的有機融合為基礎,針法、技法的變換不拘泥于形式;“韻”是指畫面的節奏,動靜結合、濃淡相宜、氣韻流暢;“境”是指畫的内涵豐富、意境深遠。此外,林口蠶翼繡還獨創了韻針、斜滾針、承轉針、五星針等42種針法,作品點、線、面的表達靠絲線的鋪陳及設計色彩來完成,韻律及節奏依針法的排列組合而展現,立體效果則由絲光技法來主導,達到了亮部有層次、暗部顯肌理,實現了對原畫的再創作,呈現出驚人的藝術效果。
走進林口蠶翼繡展館,幾十名繡娘正在穿針引線,進行刺繡創作。繡娘孫麗玲告訴記者,蠶翼繡作品多采用一根絲線刺繡,相當于頭發的1/3甚至1/4,最細膩之處将一根絲線劈成8根絲纖維,用一根絲纖維刺繡。她向記者展示了一幅1600平方厘米的蠶翼繡作品《月光》,每平方厘米要繡1000針左右,整幅作品大約要繡160萬針才能完成。
為更好推進林口蠶翼繡的傳承發展,當地着力培養繡娘,打造精品力作,用精品至上的方式進行非遺傳承,取得了明顯效果。
繡娘的技藝是決定産品質量的關鍵。省級非遺傳承人龐豔芳介紹,林口蠶翼繡在培訓繡娘上花了大力氣,采用“非遺傳承人培養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培養精品繡娘、精品繡娘培養普通繡娘”的方式進行傳承,并通過以繡代練、精品輔導、專項輔導等方式,使林口蠶翼繡的人才資源不斷檔。據了解,林口蠶翼繡現有指導教師29人,專業繡娘216人,其中精品繡娘129人。
近年來,為了使這一古老的滿族文化技藝得到更好傳承,林口蠶翼繡不斷加大産、學、研力度,組建了國畫系列、攝影系列、油畫系列等六大品類的研究小組,使蠶翼繡作品每年都有變化,不斷推出新品。同時,當地加大市場運作,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進行銷售,使得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除了國内銷量逐年增長外,林口蠶翼繡已遠銷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據悉,近年來,先後有34件林口蠶翼繡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等國家級獎項。
現今,林口蠶翼繡已成為林口縣文化惠民的重要項目,緻力于林口蠶翼繡傳承發展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蠶翼繡有限公司成立11年來,已先後安排600多人就業,很多人不僅通過蠶翼秀脫貧,還走上了發家緻富的道路。身患殘疾的林口縣蓮花鎮蓮花村村民李亞傑從事林口蠶翼繡11年,由于技藝精湛,已經由學員成為指導教師。她說:“如果沒有蠶翼繡,很難想象現在的幸福生活,我真心喜愛林口蠶翼繡,要繡一輩子。”
為保護傳承林口蠶翼繡,林口縣政府于2011年投資建設了684平方米的培訓中心及蠶翼繡創作展示基地,2017年,又在林口縣文博館内設立了700多平方米的展示廳,并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得林口蠶翼繡不斷發展壯大。更讓龐豔芳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林口蠶翼繡的就業創業隊伍。林口縣計劃通過拓展旅遊産品市場、服飾刺繡市場等,全面提升蠶翼繡整體品位和發展水平。(張建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